第 130 章(第2/3 頁)
樊城都失陷?”
內心中覺得這不太可能。
能打下樊城襄陽的,那不得幾萬大軍壓境?只能是晉帝揮兵南征了。
但這又與他之前得到的各種訊息顯示出的情況相違背。
但若不是北晉,又不是隋州、郢州,究竟哪裡來的這麼一股人?
還是北晉的可能性更大。
莫非晉帝死了,有年輕新帝登基?
如今的情況,訊息的傳遞是緩慢且遲滯的。沒有訊息,不代表沒有變化。
想來想去,這竟然是最有可能的推測。
這就不能再當流匪看了,這於荊南已經是國戰了。
高盼當即下令,調集兵馬,往樂鄉去。
荊南雖弱小,但就算晉帝真來了也不能毫不抵抗就投降。總得試試。
首先看看能不能收回樂鄉。再看看襄陽到底什麼情況。
荊南共有兵馬六萬餘,為防著北方,有兩萬六都放在了襄州。
襄州失聯,高盼手裡還有近四萬的兵力。只這些兵並不全在荊州,荊州兩萬餘,另有一萬餘分佈在峽州和歸州。
高盼發兩萬荊州兵往樂鄉去,又調峽州兵來拱衛江陵,以此來彌補地域上的距離給調兵帶來的時間差。
想的挺好。
大部隊的動員、集結都需要時間。
荊州兵集結好,整軍往樂鄉出發,到了團林,團林令聞訊,帶了酒肉來勞軍。
領兵的將領問他:“可能北邊訊息。”
團林令道:“未曾
() 聽說呢。將軍有什麼訊息?”
將領道:“只知道樂鄉失陷了,石樑堡也不知道怎樣了。要石樑堡也失陷,那可是硬茬子。”
團林令道:“將軍此去必勝的。”
將軍只嘆:“唉。”
荊南若與唐州、房州比,也算大物了。偏他在大江南岸,夾在幾方大勢力之間。還不如唐州、房州蜷縮在皇帝腳邊。
主要還是高盼的心態也影響麾下將領。
高盼本人也不是什麼鐵骨錚錚之人。雖嘴上標榜著“大魏遺臣”實則內心裡早做好了未來向某一方甚至某幾方都低頭稱臣的打算。
他就本就是身段柔軟的圓滑之人。
話事人都是這樣的,底下人也別指望有多強的氣節了。
葉碎金拿下了石樑堡,十郎便說覺得這些人骨頭頗軟,跟均州差不多。
實是當前的天下形勢,如大晉,尚有為國而戰、為皇帝而戰的信念。如裴澤,也有奪回劍南的夢想。他自己是優秀的將領,將領的意志可以感染和傳遞到士卒的身上。
但如荊南這樣夾在多方勢力之間的,實際上他沒有一個可以令眾人歸心、為之奮鬥的核心信念。
別說底下士卒了,便是將領們,也頗有種誰給飯吃就跟誰的想法。
團林令也嘆,嘆完勸酒:“不說這些,將軍,乾了這碗酒。”
這將軍也仰頭幹了。
又被勸了幾碗,只覺得今日酒勁頗大,才幾碗下肚就覺得眼皮子沉的抬不起來。迷迷糊糊地就閉上了眼睛……
待被一盆冷水潑醒,睜開眼,自己和自己所帶的將領都已經被五花大綁,個個粽子似的,大眼瞪小眼。
一群不認識的將領坐在上面,為首的一個是個女子,笑吟吟地看著他。
將軍:“……”
團林令以袖子掩住面孔:“將軍勿怪,我上有老母下有幼兒,勿怪,勿怪。”
原來,葉碎金拿下樂鄉,並沒有耽於收拾民生,她補給了之後,便卷著新收編的隊伍,直接南下。
過荊門而不入,大部隊繼續向南,直撲團林。
因江陵如果發兵救樂鄉,團林是必經之路。
團林是個下縣。縣城不大,城牆也不算高。
城內只有日常的駐守兵丁幾百。葉碎金一萬大軍壓過來,不費力便打下來了。
葉家軍埋伏了起來,以團林令賺了這個帶兵的將軍。
將軍“咳”了一聲,客客氣氣地道:“有話好好說。”
葉碎金問:“你從江陵過來的,可有楚國崔涪的訊息?”
將軍精神一陣,忙點頭,告訴葉碎金:“崔涪死了。”
“什麼時候的事?”
“二月。”
果然崔涪沒當幾個月皇帝。
原也就是因為將近壽盡了,才趕緊登了基,死前穿上了龍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