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事急從權(第1/2 頁)
黃道周的意思再明顯不過,如今北都朝廷已經糜爛不堪,根本擔負不起治理國家的重任。
朱琳澤若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行政體系,最好的方式就是以留都的六部衙署為基礎,進行構建。
明朝自朱棣以後就採用兩京制,讓留都南京也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朝廷機構,其實也是擔心北方入侵抵擋不住,可以退守南京。
所以說,南京除了沒有皇帝和內閣,衙署機構幾乎和北都相同,算是北都的冗餘備份。
徐銘軒皺了皺眉,擔憂問道:
“據我所知,大明的高階官員中,只有為皇帝不喜或在朝堂鬥爭中失利者,才會被派往南京。
甚至有人戲稱,至南京為官,實則賦閒養老。 因此,若以南京的衙署機構為基礎,這些官員能否撐起全國的政務?”
劉宗周搖了搖頭,接過話題解釋道:
“此話雖有一定道理,但也不盡然。
相比北都,南京官員的人數和權力確實遠遠不如,但政務能力未必差。
以南京戶部為例:
其一,全國七成賦稅皆由南京戶部從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各省徵收,再透過漕運供給北都。若無南京戶部,天子守國門便無從談起。
其二,南京戶部掌管天下賦役黃冊,記錄著天下人口的戶籍、裡甲、賦役等情況,這正是陛下所需。
其三,南京戶部還掌管全國鹽引勘合。商賈欲賣鹽,須以糧食和物資到南京戶部兌換鹽引。
正因如此,南京成為如今大明糧草最充盈之地。”
朱琳澤微微頷首,想了想,又把目光投向黃道周:
“朕自幼流落異鄉,對東明官制所知甚少,石齋先生可否為朕詳述這都察院?
緣何先生認為,此都察院右都御史範景文有能力駕馭六部?”
說這話倒還真不是謙虛,朱琳澤以前身邊最有學問的就是傅山,可傅山畢竟沒有在朝廷做過官,對衙署機構的設定也只能憑藉實際需要和書籍記載來摸索。
如今西明只有軍政兩條官員體系,監察體系雖有監察部,但仍屬於大都督府管轄,並未單獨拆分出來。
其實在西明建國時,傅山有提出建立都察院的想法,但是被朱琳澤擱置了。
並非朱琳澤一定要靠軍隊的監管體系來監管朝廷衙門,而是上輩子的他對‘言官和太監就是大明的毒瘤’這句話印象深刻。
在他記憶裡,言官就是一群無所事事,四處挑刺,天天打嘴仗,為罵而罵的混賬東西。
聞言,黃道周似乎明白了,為何朱琳澤帶來的不是軍隊就是研究員,而文臣少之又少。
黃道周心疼地看了朱琳澤一眼,頷首接話道:
“監察院體系複雜,簡而言之,其職責為考察與舉劾官吏。
監察院內,有兩套體制並行:
第一套,為‘道科’體制。
‘道’指根據兩京十三省設立的十三道監察御史,負責監察地方,官員稱道官。
‘科’則為監察朝堂六部而設的六科給事中,官員稱科官。
因科道官職有‘建言’乃至‘風聞言事’之權,故統稱為‘言官’。
第二套為‘外派’體制。
東明中期前,巡撫、總督、提督、總理等均為臨時官銜,由京城外派巡視。
後因地方混亂、戰事不斷,這些官銜也漸漸成為常例。
可儘管如此,它們仍為虛職,無對應品級,故都掛在都察院名下,兼御史之職,為督察院都御史們的‘外差’。
也就是說,外派官員無論職位多高,見都察院的掌院,皆要自稱‘下官’。
範景文現任南京兵部尚書,兼任參贊機務,同時掛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為南京六部之首。”
聽到這話,朱琳澤算是大體明白了,所謂的御史就類似軍隊的憲兵,見官大一級。
為了能震懾住地方官,所有從北都朝廷外派的官員都會加御史銜,賦予監察之職。
朱琳澤微微頷首,頓了頓,詢問道:
“若是朕把範景文請上島來,石齋先生以為,他能為朕效力的可能性有多大?”
聽朱琳澤把‘請’字拉得老長,黃道周就明白了是什麼意思,他先是驚訝,接著又是釋然,輕咳兩聲,語氣肯定:
“範景文雖然位高權重,卻深明大義,他與我等一般,也是無時無刻不再尋找治國良策。
陛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