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不好的預感(第1/2 頁)
征途二年,四月十一日。
初春的早晨,太陽慢吞吞地爬出地平線,不情不願地散發著蒼白的光芒,照耀著北方的白山黑水。
初春的寒風刺骨,凍得臉頰生疼,可盛京德盛門外,南五里的天壇卻是旌旗招展,百官齊聚。
今天是後金第二位大汗——皇太極“上尊號”的日子。
所謂的“上尊號”就是“踐天子位”,將大汗改為皇帝,將女真族改為滿族,改元崇德,改國號為大清。
去年十月,多爾袞了平定了蒙古察哈爾部,統一了漠南,並繳獲了元朝傳國玉璽,獻給了皇太極。
為此,後金滿、蒙、漢三族諸臣都認為這是天命所歸,紛紛奏請皇太極上尊號稱帝。
皇太極推辭多次,最後還是被范文程、寧完我等漢臣說服,答應建造天壇,於四月十一日,祭天、受尊號稱帝。
一開始推辭,並非皇太極矯揉做作,也不是因為遵循漢人那虛偽的禮儀,而是因為他有種很不好的預感。
這種預感既來源於敏銳的直覺,也來自於各方面的情報和試探。
其一,明軍的關外八城突然換防,祖大壽被調離,就連城頭的旗幟也變成了紅色。
自此,無論是原來潛伏在明城的暗探,還是後來派去的巴牙喇(密探),全部都是石沉大海,有去無回。
其二,後金的對外貿易突然間全部中斷。
後金原本沒有什麼經濟,靠的就是以戰養戰的劫掠。
可隨著軍隊擴編,尤其是有了火槍、火炮的製造技藝後,劫掠已經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於是貿易,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補充。
和後金貿易的主要有三股勢力:朝鮮國、蒙古部落和以範永鬥為代表的八大晉商。
丁卯之役中,皇太極制服了朝鮮國,不僅從朝鮮國獲得了大量的糧食和物資,還要求對方每年上貢2000擔糧食、3000斤硝石、硫磺和大量的生鐵。
除此之外,還逼迫對方開放了義州的中江,作為貿易點。
自從有了這個貿易點,後金就依靠武力,源源不斷地從朝鮮廉價換取大量的布匹、絲綢、紙張、人參等等物資。
有了這些物資,他們轉手賣給還未制服的蒙古喀喇沁、土默特諸多部落換取了數量不菲的戰馬,從而不斷擴編八旗騎兵。
除此之外,以範永鬥為代表的八大晉商在大明境內收集物資,打著和邊軍貿易的藉口,從山西北上,經蒙古繞道張家口,把鐵器、火藥、糧草和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到後金換取金銀。
可從去年十月開始,朝鮮國的貿易突然中止,鴨綠江邊全部都插滿了紅旗,後金派出的使者和小股襲擾的騎兵,全部都是有去無回。
不僅如此,八大晉商的商隊彷彿一夜之間全部消失。寧夏、榆林、大同等九邊關隘全部禁止商隊出關。
更奇怪的是,往日那些見錢眼開的官兵似乎也變了性,不僅拒絕賄賂,而且把所有走私的商隊全抓了起來。
皇太極覺得事情有些蹊蹺,於是開始派出自己最精銳的暗探部隊——噶布什賢,四處打探。
最後,從和明朝還有貿易往來的蒙古喀喇沁部瞭解到,大明換皇帝了,崇禎帝把皇位禪讓給了他的叔叔征途。
這個征途皇帝非常富有,花了大把的金銀、絲綢、棉布等物資從喀喇沁、土默特換取了數以萬計的戰馬和牛羊,而且給出的價格遠遠高於後金。
這一系列的變故,讓皇太極有些猝不及防,沒想到辛辛苦苦編織多年的情報網,被全部剪除不說,這貿易線也全部被斬斷。
若是沒有朝鮮國,這連年雪災,根本就養不活後金的兩三百萬人。
可皇太極是個很謹慎的人,在沒有全面瞭解敵人之前,不會輕易出手。
在和諸貝勒商量許久,他決定派出性格穩重的嶽託貝勒,對朝鮮進行試探性進攻。
由於時值隆冬,鴨綠江上已全部封凍,嶽託派遣一甲喇的前鋒過江,結果觸發了江面上設定的雷陣。
五牛錄總共一千五百鑲紅旗的騎兵不是被炸死,就是墜入江中,被活活凍死。
嶽託不甘心,接著分散隊伍,從上下游繞行,最後的情況也是一樣。
整個江面,白茫茫一片,可這白色之下,卻到處設定了雷區,根本沒有過去的可能。
無奈之下,嶽託只能班師回朝,請求治罪。
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皇太極沒有怪罪嶽託,而是親率十萬騎兵南下,圍了大明在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