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五軍西征(第1/2 頁)
伍辰皓斜了皇太極一眼,語氣也慢慢變得不善:
“皇太極,吾皇予你一年之期籌備,更以交易助你裝備五十萬大軍。
此外,還許你保留北元玉璽。若你仍不知足,此次西征,滿清便無需再去了。”
這話也許別人聽不明白,可皇太極卻是知道朱琳澤對於大清西征的寬容度有多大。
先不說給一年的時間募集兵馬,整頓軍備,單是讓皇太極保留了元朝的傳國玉璽一事,就冒著不小的風險。
玉璽作為古代皇權的象徵,具有極高的政治價值。
皇太極獲得北元玉璽後,可以藉此表明自己繼承了元朝的正統,從而增強自己在蒙古諸部中的政治權威。
雖然說元朝已經滅亡了兩百多年,但是大大小小的蒙古部落不計其數。
若是加上準噶爾汗國(又稱為瓦剌)、克里米亞汗國、不哈拉汗國、哈薩克汗國等等曾經元朝的藩國,這絕對是一股極為恐怖的力量。
擁有極強軍力的皇太極,手持元朝玉璽,無論是用來收服其他蒙古部落,還是藉此進行談判結成聯盟,都是非常有用的籌碼。
蒙古人可能對這個汗,那個汗不認識,可一提到元朝玉璽,沒有誰不認識,也沒有誰不認同,因為這代表著蒙古人曾經最高的輝煌。
另外,皇太極之所以很順利地收服了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很大一個方面就是因為有了玉璽,有了元朝正統繼承者的身份。
見袁天赦一副蠢蠢欲動的模樣,皇太極趕忙行禮,苦澀問道:
“伍大人,此次從東亞到西歐,征程近兩萬餘里,中間強敵無數不說,最關鍵的是沒有後勤補給。
大清倒是有能力效仿大元西征的打法,以戰養戰,可那樣免不了屠城和劫掠,對此,征途陛下是否準允?”
對於大明軍隊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皇太極很清楚。
雖然他很讚賞這種嚴苛的軍紀,但是滿清做不到,因為他沒有大明那麼強大的生產能力和運輸能力。
可若是效仿歷史上蒙古人西征的戰法,就必然會涉及屠城和劫掠,皇太極又擔心這會引起朱琳澤的不滿,直接從後面把他們給滅了。
聽到這話,伍辰皓陷入了沉默。他也仔細研究過蒙古人西征的打法,清楚皇太極的擔憂不無道理。
蒙古人西征之所以不需要後勤補給,依賴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帶著牲畜共同出征,第二個就是屠城和劫掠。
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截然不同,他們逐水草而居,以牲畜為伴。
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在戰爭中擁有了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有水草,有牛羊,就較少會發生斷糧的風險。
至於屠城和劫掠,弒殺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卻是有戰略層面的考量。
首先,屠城可以摧毀對手的意志,讓敵軍恐懼、膽寒,不戰而逃。
其次,屠殺是掠奪最快的方式。有時候最好的攻心計也比不上屠刀,只要殺掉一批,其他人就會乖乖獻上一切物資。
最後,屠殺可以防止敵方詐降。只要把沿路的活物全部殺光,自然不用擔心背後的順民反叛,從而讓己方陷入包圍的困境。
歷史上的蒙古西征之所以讓歐洲人膽寒,稱其為“上帝之鞭”,就是因為蒙古大軍過後,雞犬不留。
此次伍辰皓來遼東督戰,臨行前,皇帝卻沒有提到任何關於“屠城”的話題。
雖然朱琳澤對於屠城極為厭惡,同時也不允許自己的軍隊做這等不義之事。但他並沒有明言下令,禁止滿清的軍隊在西征中屠城。
可能這就是陛下讓滿清軍隊作為前鋒,西征的原因吧……伍辰皓內心思忖,沉默片刻,還是堅定地搖頭:
“你們如何劫掠我不管,但是不許屠殺平民,這是底線。”
年僅二十多歲的多爾袞眸光閃爍,驅馬上前:
“伍大人,如何判斷是軍卒還是平民?不少國度和我大清類似,百姓都是戰時為兵,日常為民。
若是不屠城,後路被圍,沒了迂迴空間,該當如何?”
袁天赦嗤笑一聲,用馬鞭指著多爾袞:
“爾等就是我大明打獵用的獵犬,要麼勇往直前,要麼就死,哪來的迂迴。”
“你……”多爾袞氣得面色發紅,禿腦門上青筋凸起,剛要反唇相譏卻被皇太極用眼神制止。
皇太極深吸一口氣,朝著大明的幾位高階將領抱了抱拳,隨即撥轉戰馬,振臂一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