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小米汽車初體驗(第1/4 頁)
第118章
小米汽車初體驗
“如何評價光甲航天的開拓者二號將於今年給天宮一號送貨?”
“謝邀,太快了太快了,光神的進度比我最快的預期還要更快。
正常來說,捆綁式火箭先是失敗個三四次,然後發射,發射個兩三次後才開始送貨。
這已經是最樂觀的情況了,獵鷹九號最開始就是這樣過來的,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失敗次數更多。
開拓者硬是從一號開始一次都沒失敗,發射一次就到二號了,好歹別人還一號,1.1,1.2。然後二號直接從單引擎跳到多引擎。整個節奏跟開掛一樣。
如果說地球online有管理員的話,他給光神開了easy模式吧,我全程觀看了開拓者二號的發射過程,從發射到海上回收就和沙盤模擬一樣準確無誤。
這技術也難怪航天局會直接把貨物運輸訂單切一部分給光甲航天。
一方面是給研究所和航天科技集團壓力,你們不進步我們還有b計劃可以用,另外一方面是想看看光甲航天的極限到底是哪裡。
火箭發射,和火箭發射入軌,再到火箭發射入軌後和空間站對接,這是不同的難度。
如果他們今年能實現空間站對接,那麼意味著後續很多火箭發射任務都能交給光甲航天來做。
考慮到開拓者火箭一樣是可回收火箭,國內的人力成本遠比阿美利肯便宜,國內的發射成本會降到比spacex更低的水平。
我們還能出海在全球範圍內搶spacex的訂單。對航天局來說,他們能降低成本,把錢投入到其他地方去。
後續乾脆把火箭發射打包交給光甲航天來做,本身光甲航天背後有國資背景。
我現在相信光神在b站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和歐洲航天局合作不是在吹牛了”
“能不能給其他商業航空公司一點活路,這次算是徹底給其他商業航天公司蓋棺了,有光甲航天在前,大家都沒得玩了。
你發射可回收火箭也就算了,還搞一箭五星,還是多軌道一箭五星。一箭五星意味著可以一箭更多衛星。
國內商業航空需求最旺盛的就是衛星發射,光甲航天可以包圓了,本身他們就是可回收火箭,成本就低。
加上有航天局的訂單加持,火箭發射越多,技術越成熟,失敗率越低,成本也就越低,還有其他商業航空公司的活路嗎?
技術比不過,成本卷不過,發射量比不過,我感覺到了寒冬的來臨。”
“不錯不錯。”
燕京亦莊,和開拓者二號火箭發射相關工作忙完後,雷君邀請陳元光來亦莊小米汽車工廠參觀,參觀他們打造的工程樣車。
“目前我們暫時把它命名為su7,分別有基礎版,max版和pro版,ultra要單獨取名還是說也叫su7還不確定。”在亦莊的小米汽車工廠裡,雷君講起自己這三年多來的心血,難掩內心澎湃。
陳元光看著和保時捷相似的外觀,內心不由得在想,米粉們真的會為一款和保時捷如此像的車買單嗎?
賣汽車和賣手機的邏輯真的一樣嗎?
陳元光不知道答案,這是他內心的疑惑,他表面上裝作很滿意的樣子,畢竟這公司他有百分之二十的股份。
“很漂亮的設計。”陳元光由衷道。
確實漂亮,畫素級致敬保時捷不漂亮才怪。
雷君一邊走一邊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年輕的米粉能在二十到三十歲的年紀,能開得起和保時捷一樣好的運動轎跑。
小米su7能很好地幫我們實現這個目標。
怎麼樣,元光,要不要上去試試?
它除了外形上和保時捷很類似,在動力操控上我們也儘可能去模擬了保時捷的質感。
在底盤調教,加速和線性剎車上,都儘快對保時捷進行了模仿。”
陳元光確實很感興趣,小米宣佈造車的時候他還只是江大的一名大學生,那時候小米決定造車在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宣傳,雷君的最後一次創業。
老實說那時候他對雷君最後一次創業不感興趣,對小米造車還是很感興趣的。
素來以價效比著稱,以供應鏈管控整合為看家本領的小米,在造車上有什麼造詣,能造一輛什麼樣的車,陳元光很期待。
雷君的口碑比賈老闆和許皮帶好太多。
賈老闆造車十一年,造了十一輛車,然後又全部召回,被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