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誰說模擬進化不是進化?(第1/2 頁)
阿美利肯從20年3月開始,各大高校紛紛開始遠端上課,華國則是在5月陸續開始可以外出活動。
國外居家不嚴格,導致病毒高峰期此起彼伏,完全看不到停下來的那天。
陳元光則選擇和萊維特合作,由萊維特那邊給他共享一些最前沿的科研動態,他嘗試找到具體的解法。
“元光,病毒變異太快,即便是mrna也無法讓它消失,除非全球範圍內一起使用疫苗加執行和華國一樣的居家政策,但這太難了。
我原本對短期內解決它不抱希望,但是後來我又想到了,定向進化。
你說我們是否可以透過疫苗來誘導它定向進化,把它的毒性慢慢降下去,降低到比流感還更低的水平?”
萊維特和陳元光熟悉之後,喜歡叫他的中文名。
他透過陳元光關於蛋白質誘導進化的論文,進而想到可以採取誘導進化的方式,來主動選擇covid的進化方向。
陳元光在電話那頭回複道:“教授,我之前想的是研究廣譜疫苗來對抗它的持續變異。
現在來看,誘導定向進化結合廣譜疫苗,應該能在四到五次接種把病毒給解決掉。”
有了思路之後就是開幹。
“元光,這想法太棒了,我們應該去尋找現有毒株中最常見的突變點位。
然後去設計抗原,覆蓋突變頻率最高的點位,這樣能儘可能減少當前以及未來變異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
元光你的思路是對的。”
“元光,斬斷s蛋白和ace受體間的結合能力,這樣能夠降低病毒的傳染性。考慮到病毒譜系已經陸續出現共性突變,像哈佛那邊觀測到的d614g,華國那邊觀測到的del69-70等等,我們現在需要去尋找他們之間的共性突變。”
“現在的資料不夠多,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料來做驗證。”
“元光,現在的突變資料不夠,就採用計算機模擬的方式去計算突變情況,這樣的思路是沒問題的。
但有一個問題,你如何確保你計算出來的高頻共性突變和真實世界的突變是一樣的。
這太難了,一旦設計的演算法不對,抗原設計就起不到預期的廣譜效果。”
“元光,你真是不折不扣的天才,根據紐約、東京、約翰內斯堡等城市測到的最新變異毒株,和我們設計的演算法模擬出來的共性突變完全一致。這條路我們已經走通了!”
“元光,我們完全可以準備投稿了,要是後續廣譜疫苗的設計使用了我們的思路,考慮到它的價值,我們的成果足夠拿明年的諾獎了!”
“元光,我很後悔,當年沒有爭取你來唸我的博士。”
萊維特的態度從一開始的合作,到後來徹底服氣,他甚至有種自己在抱大腿的感覺。
至於巴文迪,在知道陳元光的工作後,直接說:“元光,這篇結果完成後,我覺得你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了,mit和我本人也沒有什麼更多的能教你的了。
你在計算化學領域的造詣已經遠遠超過我了,你對做實驗又不那麼感興趣,我覺得更快進入下一個階段對你的成長更有利。”
mit這邊組織專家對論文進行評審後,給予了極其高的評價,在發science之後專門邀請全球從事該工作一線的科研人員開遠端視訊會議。
“條件有限,因此我們只能透過線上的方式來向大家介紹由我校化學系博士lightchen先生在抗擊病毒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
蘭克教授是華國某985高校的生物學教授,從病毒流行開始就從事相關研究,對於國外頂級名校的一些研討會、講座還是比較關注。
他們一些從事相關高校研究的群也有做一些訊息共享,像這次mit這種規模,兩千人的線上會議還是比較少的。
也是因為群裡大家都說mit特別重視這次的會,有大佬說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性結果,他就報了名。
蘭克在群裡發現比他晚五分鐘就沒有名額了。
有mit和萊維特名頭背書,這次的研討會受到熱捧。
蘭克知道萊維特是誰,但是另外的lightchen是華人,問題是他之前沒聽說過這號人物。
論文只是被science接受了,還沒刊登出來,而且陳元光之前發的頂刊更多是集中在計算化學和計算生物學領域,像搞疫苗研究的都是病毒學專家,大家不瞭解很正常。
“這人怎麼有點眼熟,而且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