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十七 女皇武曌(第1/3 頁)
大唐,這片廣袤而古老的土地,承載著數百年的興衰榮辱,在歷史的長河中悠悠流淌。
然而,到了公元 690 年,風雲突變,恰似平靜的湖面被投入了巨石,剎那間,驚濤駭浪洶湧而起,整個帝國被推向了命運轉折的巔峰。
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得仿若實質化一般,真真切切地能攥出水來。
高大巍峨的殿宇,雕樑畫棟之間透露出往昔的輝煌,可此刻,這莊重的氛圍卻被一種莫名的壓抑所籠罩。
硃紅色的廊柱,仿若沉默的衛士,靜靜佇立,見證著即將發生的歷史性一幕。
大臣們身著朝服,顏色各異卻都整齊莊重,他們分列兩旁,身形僵硬,低垂著頭,如同霜打的禾苗,沒了往日的精氣神。
偶爾,有人目光偷偷地、小心翼翼地瞥向那高高在上、空懸著的御座,眼神中滿是複雜的情緒,有忐忑、有敬畏,更多的是對未知前路的迷茫。
那御座,以珍貴的金絲楠木製成,雕刻著繁複精美的龍鳳圖案,龍鱗鳳羽栩栩如生,彰顯著皇權的至高無上。
平日裡,它是大唐天子發號施令、掌控乾坤的象徵,可如今,卻仿若失去了溫度,冷冷清清地空懸在那裡。
唐睿宗李旦,這位名義上的大唐天子,端坐在一旁的側位上,身形消瘦,面容憔悴。
多年來,在權力的漩渦中心苦苦掙扎,他早已被撕扯得心力交瘁,形如傀儡,徒有天子之名,卻無半分實權。
他的眼神空洞而黯淡,望著前方的虛空,仿若陷入了無盡的沉思,對即將到來的命運轉折,心中既有解脫的釋然,又有不甘的隱痛。
武則天,這位在中國歷史的漫漫長卷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奇女子,此刻正站在朝堂的入口處。
她身著一襲明黃色龍袍改制的朝服,那顏色鮮豔奪目,仿若將太陽的光輝披在了身上,耀眼得讓人不敢直視。
衣料選用的是最上等的絲綢,觸手柔軟順滑,卻又透著一股堅韌之感,上面繡著的金色絲線勾勒出的龍鳳圖案,與御座上的雕刻相互呼應,龍鳳翱翔,似在訴說著她即將開啟的新篇。
頭戴鳳冠,那鳳冠更是巧奪天工之作,以純金為骨架,鑲嵌著紅寶石、藍寶石、珍珠等各類珍寶,每一顆寶石都經過精心挑選,圓潤飽滿、色澤豔麗。
鳳冠之上的珠翠隨著她的細微動作輕輕晃動,折射出冷冽而攝人的光芒,仿若她頭頂的不是頭飾,而是一片璀璨星空,彰顯著她獨一無二的地位。
她身姿挺拔,宛如蒼松翠柏,經風歷雨卻傲然挺立。儀態威嚴,每一個舉手投足都帶著與生俱來的氣場,仿若一位掌控萬物生靈的神只下凡。
她微微抬起下巴,目光平視前方,眼神堅定而深邃,仿若能洞悉世間一切的虛妄與真實。
就這樣,她一步步向著那象徵著至高無上皇權的御座走去,腳步沉穩有力,每一步落下,都似踏在在場眾人的心尖之上,發出沉悶的迴響,讓人心驚膽戰。那腳步聲,仿若在向世人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無人能阻擋她前進的步伐。
她的目光仿若實質化的利刃,緩緩掃過朝堂。
所到之處,大臣們仿若感受到了一股無形的壓力撲面而來,紛紛低下頭去,仿若躲避烈日的葵花。
有的大臣心懷敬畏,多年來,他們親眼目睹了武則天處理政務的幹練與果敢,深知她的雄才大略絕非尋常女子可比,心中早已折服,甘願為其馬首是瞻;
有的則暗自揣度,眼神閃爍不定,心中權衡著利弊得失。
在這權力更迭的關鍵時刻,他們深知,稍有不慎,便可能招來滅頂之災。
而那些心懷舊唐的大臣們,在她凌厲的手段面前,也只能將異議深埋心底,緊握的雙拳、微微顫抖的身軀,洩露了他們內心的不甘與憤怒,可他們又能如何?
在武則天多年精心佈局、培植黨羽、打壓異己的強勢作為下,如今的朝堂,早已是她的一言堂,大唐的軍政大權牢牢握於她的掌心。
從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起,武則天便開始嶄露頭角。初入宮闈,她只是一個青澀的才人,雖有幾分才情與美貌,卻身處後宮佳麗三千的激烈競爭之中。
隨著李世民的駕崩,她雖歷經波折,甚至一度被髮落到感業寺,伴著青燈古佛,度過了一段清冷孤寂的時光。但她怎會甘心就此沉淪?
話說那大唐宮廷之中,風雲變幻莫測。起初,王皇后與蕭淑妃之間暗自較勁,明爭暗鬥不斷。而就在這場激烈的爭鬥中,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