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少年英雄(第4/5 頁)
他本人字存古,號小隱。這夏家仨兄妹人稱‘空谷三隱’,即荊隱、蘭隱和小隱,真是讓人稱讚不已。他的姐夫也是一位很有才情的詩人,可惜英年早逝,生前留下許多極好的詩文,對夏完淳的詩作影響極大,小時候夏完淳非常崇拜這位姐夫。他的祖母顧氏培育了兩個好兒子,長子夏之旭和次子夏允彝,兩個兒子都是文才出眾,同樣享譽文壇。顧氏自孫子完淳出身後就把心思全部放在他身上,陪他玩耍,教一些詩歌。”
天賜說:“我從夏允彝的談話中得知,他對兒子的教育十分嚴格,而且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出色的培養計劃。夏允彝要求兒子每天黎明即起,監督完成一天的學習,從小培養他喜愛學習的良好習慣。夏完淳天生有坐性,粘板凳,盛夏酷暑,別的兒童都在納涼捉蛐蛐或在水中戲嬉遊泳,他坐在河邊就像一塊石頭,一目十行的閱讀。母親強制他下河游泳鍛練身體,他敷衍似的遊一會,上岸又看書寫字了。夏允彝教育他不能死讀書,讀死書,不要沾染上科舉八股的壞學風,學問,學問,先刻苦自學,再質疑提問。夏完淳五歲上私塾時已經能講解四書五經了,他不盲目崇拜和迷信古人,對儒學的評註得失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往往是有的放矢,擊中要害,還能大膽的潔問塾師。陳子龍比夏允彝小十二歲,他們都是幾社的創始人,在江南幾省都是久負盛名的文才,他們結成忘年之交,人稱松江‘陳夏’。陳子龍看童年的夏完淳聰慧好學,就提出許多難題考考他,想不到他都能一一準確無誤的回答,並對一些有爭論的問題進行有理有據的辯駁。這使得陳子龍對這位小神童不得不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覷他。後來陳子龍成為夏完淳的老師,他們不僅是師生,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又是抗清復明鬥爭的戰友。這對師生間的情誼可以稱得上是天下師生關係的楷模。夏完淳知道光靠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風的薰陶還遠遠不能造就一位國家棟梁之才,還得有傑出的良師身體力行的教導。夏完淳除請陳子龍當他兒子的老師外,還請了復社的創始人之一,太倉人張溥輔導兒子的學業。張溥的代表作是為閹黨魏忠賢殺害的五君子寫的《五人墓碑記》,他非常喜歡夏完淳,經常為好學的夏完淳解答書中的疑難難問題,可惜張溥英年早逝,四十歲就去世了。夏完淳的老師還有史可法、黃道周和吳志葵,他們後來都成為抗清復明的堅強志士,先後都為國損軀了。”
卞文雄稱讚道:“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優秀教師的培養,可惜我生於亂世沒有這樣的機緣。”天賜說:“有了良師還不夠,還應當讓兒子及早見大世面,實地接觸社會,增加人生閱歷,這是比書本知識和金銀財寶,更為寶貴的財富。夏允彝進京會試,把五歲的兒子也一起帶上了北京,小小年紀就到京城見了大世面。夏允彝的父親夏時正,雖然也很有才幹,但窮其一生的努力也始終沒能擠過科舉考試這座既可怕又害人的獨木橋。夏允彝雖然極其痛恨腐朽、吃人的科舉考試,但為了實現自已為國家效力的抱負,不得不應付‘破題、承題、起講’這些八股迂腐文風。夏允彝和陳子龍有幸擠過了這座獨木橋,名列三甲,高中進士,但當時有人指責幾社的‘陳夏’,以才情壞八股。夏允彝被外放福建長樂縣當知縣,他不能放棄對完淳的教育,就把年僅七歲的完淳帶到長樂縣任上。夏完淳告別年邁的祖母顧氏和嫡母盛氏、生母陸氏,遠涉千里河山,來到福建長樂,隨同父親一起體察民情,審理案件,治理愛莫能助縣政。夏允彝用民本思想和大同境界治理長樂縣,贏得了‘夏清天’的美譽,名列崇禎帝親自接見的七位廉潔奉公,才幹超群的知縣的榜首。七年時光悄然逝去,長樂縣變了樣子,家家夜不閉戶,百姓生活安定;十二歲的夏完淳的思想也因此變得更加成熟,更加懂得他身上肩負的振興國家的責任。隨著崇禎吊死煤山,弘光小朝廷土崩瓦解,滿清八旗鐵蹄蹂躪江南,夏允彝為了讓兒子儘早參加抗清義軍,他讓年僅十五歲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在夏允彝的精心培育下,他的兒子夏完淳終於成為一名抗清復明的少年英雄。”
卞文雄說:“夏允彝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教育出這麼優秀的兒子。夏完淳對我說,他時刻懷念他的父親,要像他父親那樣為抗清復明大業犧牲自己的一切。他是夏家的獨子,還擔負著為夏家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重任,為此他父親讓他十五歲就與未婚妻錢秦篆完婚。他悄悄的告訴我,洞房花燭夜,第一次親密無間地接觸,興奮過度,撥弄了好一陣才入門,剛幾下就沒戲了。現在他已老練多了,小夫妻倆琴瑟和諧,難捨難分。聽說他妻子已經有了身孕,在家多住些日子,享受一段幸福生活也是人之常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