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第1/1 頁)
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尊重兒童的必要性,它日漸成為幼兒教育觀念的核心。相反,如果不認為兒童具有天然的獨立性,大人在施教言行上,必然走向尊重的反面,以家長制作風乾擾、壓制兒童的精神世界,嚴重的話,會扭曲孩子的個性、抑制他們正常的人格發育。親子關係對幼兒的重要性,好比一架圓規,大人是圓點,親子關係便是穩定的腳架,效果如劃下的圓圈,其大小取決於圓規的腳架有多長。孩子們受到恰當的教育,會將他們的腳尖儘量伸長,以本能追求自己的健康與快樂。從長遠看,親子關係的優劣能對孩童的將來產生重要影響,《憨包子與小丫頭》記錄了艾黃小時候至現在養育下一代的生活故事,給我們展示的,即是一幅立體、直觀的&ldo;愛的教育&rdo;之效果圖。艾米和黃顏的兩家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約而同地&ldo;弱愛&rdo;(&ldo;溺愛&rdo;的艾米腔)他們,黃顏從墨斗到漁網撈、游泳、乒乓球,艾米從&ldo;水許&rdo;到拿爸爸的情書捉弄媽媽 …… ,充分予孩子以自主喜好的權利、發展特長的自由‐‐這與近年在國內流行的,諸如蒙特梭利、華德福等等現代教育理念,如此神似,從而培育了艾黃體驗人生的心態,以及探索未知的能力。尤為可貴的是,中國曆次政治運動的浩劫夾fèng中,艾、黃兩大家庭完整地維護了親情人倫,賦予子女後代正直人格、慈悲心懷。中國思想界新銳蕭瀚先生指出:&ldo;培育個體良知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而不是學校或者社會。&rdo;誠哉斯言。華德福學校創辦人魯道夫&iddot;史代納認為:我們不應該問一個人生活在現今社會應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而是要問,這個人內在的潛能是什麼?什麼在他身上可以被喚醒?他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 我們高興地看到,這些問題,在這本書裡 , 統統有異曲同工的答案。對 興趣愛好的讚許、鼓勵的神情和口吻,孩子的心靈感受被重視,孩童的各項潛能得到開發,天使之翼起飛,翱翔。書中唯一的反例,寫到小艾米的鄰居大哥哥,被望子成龍的父母體罰,引發了小艾米的同體之悲。&ldo; 夫妻兩個經常打那孩子,有時用皮帶抽,那孩子就發出淒厲的哭叫聲。&rdo;這幅景象多麼熟悉, 不啻為中國式家教的典型版本,更是 &ldo;窩裡鬥&rdo;的原始模型。&ldo;三個中國人一條蟲&rdo;的成因,大約是許多人從幼兒年代開始,便已被植入內鬥的&ldo; 濾過性病毒 &rdo;(柏楊先生語),在家中內外的打鬥、鬥爭模式中長大,缺乏信任能力,既不自信、也不相信他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艾米一家老少過去勸打時,鄰居大人卻訓他們:&ldo; 早就看不來你們教育小孩的方式了,把個孩子象供祖宗一樣地供著,告訴你們,棍棒底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嬌兒不孝,嬌狗爬上灶。我跟你量死了,你們那孩子長大了肯定不孝順你們。&rdo;這對夫妻所說的,雖然不是原聲、也不是原創,但它至今仍在中國城鄉各個角落,被廣泛複製。領略了艾米如今的幸福生活、再想到鄰居早年對艾米的&ldo;斷言&rdo;,我直抒胸臆般地感到,柏楊先生真是位先知!他為這類中國病的診斷是: &ldo; 沒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這般狹窄的心胸,造成中國人兩個極端,不夠平衡。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卑,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傲。 &rdo; (《醜陋的中國人》)處處以孩子的感受為中心,不為&ldo;君、臣、父、子&rdo;的中國傳統文化所容,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當今的家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不是異類也是少數派。現實中,許多家庭的親子關係不同程度地扭曲,甚至乖張,常見老少三代充斥各色暴力,概因&ldo;窩裡鬥&rdo;成為了家庭‐‐社會最小細胞的基因。放膽想象一下,那位鄰居哥哥如果&ldo;成才&rdo;了,他會不會把他的成才,歸因為父母的棍棒教育?那麼,他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將何以為繼?對此,尼采有一句常常得到例項印證的名言:&ldo;雙親在性格和觀點方面的未消解的不和諧音,會在孩子的心靈中繼續奏鳴,並造成他的內心痛苦史。&rdo;(《父母的愚蠢和童年的悲劇》)對於下一代,到底,什麼才是恰當的愛?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憨包子與小丫頭》也把牌底亮給了大家,再借用柏楊先生的話表達,那就是:&ldo; 想辦法把自己培養成(藝術)鑑賞家。 &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