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 兵貴神速(第1/3 頁)
當然,劉宇烈之所以明明知道,宋統殷已經暗中倒戈,投靠了大乾。
甚至還蒐集了大量的罪證,比如之前宋統殷是如何丟城失地的,如何收取大乾的賄賂的,甚至如何暗中打造武器裝備,蒐集糧草,如何轉瞬間獻給大乾的。
種種罪證,罄竹難書。
這些罪證如果擺到檯面上,足夠凌遲宋統殷一百多次的了。
但在這種情況下,劉宇烈依然不敢輕舉妄動,當然還有另外原因。
比如說,宋統殷廉潔奉公,實在是難得的清官,論官聲在鎮江官場,乃至於整個金陵官場,就沒有幾個比宋統殷好的了。
之前傳出去風來,說朝廷要懲治宋統殷,瞬間民意洶湧,可見宋統殷深受百姓的愛戴。
此外,最重要的還是,與長江防線方允昌他們那一派所帶領的文武官員,在面對大乾泰山壓頂一般的氣勢,依然選擇了與防線共存亡,誓死抵抗不同。
鎮江大營的文武官員,都跟大乾打過仗,本身就知道大乾的厲害,雖然如今裝備上有所提升,但是一想到大乾那排山倒海的氣勢,就渾身止不住顫慄,根本就提不起絲毫反抗的勇氣,或者換句話說,逃亡和投降,都讓他們形成習慣了。
以至於,這個訊息剛剛散播開來,鎮江便有大批官員開始逃亡,昔日裡格外愛惜的烏紗帽,如同抹布一樣,直接扔在地上。
待劉宇烈差去通知召開會議的小吏到了,早就人去樓口,不知道有多少官員,帶著家人,帶著金銀細軟,直接往更南方跑去。
甚至於有部分將士,忍受不住這種壓力,直接譁變。
導致劉宇烈現在是忙得焦頭亂額,不僅僅要安撫官員,還要安撫兵士,那裡有心思管其他的事情。
況且宋統殷也不是吃醋的,他在鎮江大營這一方,也經營了不小的人脈和勢力,當初猝不及防沒有剷除他,這個時候剷除他,只會導致鎮江大營內部火拼,自己發生更加激烈的動盪。
以至於,甚至有可能,楚行沒打過來,他們自己這邊兒先徹底亂了套。
劉宇烈心裡很清楚,鎮江後方便是金陵。
所以,鎮江無論如何都要守一守的,不然鎮江丟了,以金陵的脾性,這個習慣於投降的城市,根本就不可能抗住大乾的進攻。
自己丟所有的城池,都無所謂,只要自己掌握的人脈在,崇禎就不至於要自己的腦袋。
可若是金陵丟了,哪怕是自己逃到了天涯海角,崇禎都不會放過自己。
而彼時再想去投奔大乾,已經不是一條好的道路了。
畢竟誰都不知道,大乾國主仁善的外衣之下,是不是還有其記仇的一面。
自己可是實打實的戲耍過他的。
當然,不能說劉宇烈心中一點投靠的想法都沒有,甚至於以侍郎的身份去投靠大乾,他必然會掃榻相迎。
但是他總覺得,到了他這個位置,輕易投降,那便是會讓被史書大書特書去罵的。
畢竟他是文人,總歸要有點風骨。
於是乎,在所有人陷入無邊恐怖之時,劉宇烈別無選擇的開始忙碌,竭盡所能的想辦法解決時下的困局。
而在宿醉之後,一直頭疼欲裂的楚行,也總算是在吳又可夫子的一通銀針,加湯藥的加持下,勉強徹底清醒過來。
在這個過程中,他召見並表彰了為九里山之戰,立下了功勞的閻應元,並許諾待戰事結束,他可以入講武堂深造,將來肯定是帶兵的。
同時楚行也終於見到他的愛將陳二牛。
耿直的陳二牛,毫不客氣的勸諫楚行,說大軍停滯一天,繼續呆在長江防線是錯誤的,長江防線雖然問題比較多,但是不應該耽擱大軍的行程,他已經打探清楚,常州府(武進是寄郭縣)和無錫所謂的兵馬,都是虛張聲勢,大軍應急速前進,避免他們積蓄更多的力量。
與其花費時間穩定長江防線,不如快速奪取整個常州府,行程既定事實,既可以向常州府的百姓展示大乾的實力,又可以趁著官府尚未反應過來之前,便將所有反抗的力量快速清掃一遍。
至於日後的治理,那是文官們該頭疼的事情,大軍現在考慮的應該是兵貴神速,快速奪取常州府,並迅速拿派大兵拿下蘇州。
大王不應該被一次小挫,便磨掉了銳氣。
大明不堪一擊才是常態!
楚行也覺得陳二牛說的有道理,便開始頻頻下令,首先收回之前的王命,延長了軍議的時間,讓文武百官有更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