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第1/2 頁)
安王妃治家有方,肚皮又爭氣,雖然也生得晚,嫁過來將近十年才得了一子,卻也比其他姬妾始終沒有生育的強,而且還是兒子,這就讓她能夠挺直了腰說話。老安王妃尚健在,不過一心向佛,百事不問,再加上這個兒媳婦給她生了孫子,自是放心地將後院裡的事都交給了她。除了正妃外,安王只有一個側妃、兩位夫人和兩位孺人,侍妾也不多,原來有位夫人生得極好,又是有名的才女,安王極為寵愛,每日裡與她詩詞唱和,彈琴作曲,還帶出去參加文人聚會,從此再不看其他女子一眼,只是紅顏薄命,進門沒幾年就病逝了,安王悲痛萬分,大病一場,寫了無數悼亡詩,還上表請封,最後以側妃之禮下葬,弄得朝中盡人皆知,後來就再沒寵過誰,倒是喜歡召來一幫文人墨客飲酒賦詩。安王妃自此後揚眉吐氣,後院姬妾沒人敢鬧妖蛾子,讓她過得頗為舒心,把後院治得滴水不漏。王府裡的下人們自然心裡雪亮,也都很聽使喚。秋藻的樣貌並不是很出色,卻是舉止大方,笑容可親,頗有大家子的氣派,陪著公主在園子裡慢慢逛著,不時講些軼聞趣事,增加公主的遊興。明月聽得津津有味。她挺佩服中原人的,一花一木都能編出個故事來,給生活增添了很多趣味。沒逛一會兒,裡外的客人都到齊了,賞花會也正式開始。秋藻引著公主去了水邊的滄浪亭,這裡就坐的都是公侯夫人,年齡大多都是三十來歲,畢竟今天來的目的是相看兒媳婦,必得家中有適齡兒子才會來。見到公主,她們都站起身來,笑臉相迎。安王妃還沒過來,估計還在忙著,畢竟她是當家主母,很多事要她拿主意。明月坐下沒多久,不遠處的水榭邊就傳來悠揚的琴聲。這是前來赴會的姑娘們開始表演才藝了。她佯裝入神傾聽,這樣可以迴避與那些公侯夫人們說太多的話。那些夫人也沒有太過客套,與她寒暄過後就自顧自地討論,誰家女兒好,誰家最近出了什麼狀況,都如數家珍。聊著聊著,也不知是提起了什麼事,就有人說到王府頭上了,聲音雖低,明月卻斷斷續續地能聽個大概。&ldo;安王這些年一直沒往府裡添人,王妃還真是有福氣。&rdo;&ldo;是啊,攝政王的府裡卻是滿滿當當的,只要有人歿了,沒多久就會抬人進府,補上位置。&rdo;&ldo;被你一說,還真是的。大千歲的府上除了王妃的位子空著外,兩側妃三夫人四孺人都有人了。&rdo;&ldo;可不是,除了兩位側妃是一直跟著王爺的外,夫人、孺人可是補過好幾次了。&rdo;&ldo;攝政王這次娶的王妃是公主,應該能鎮得住吧。&rdo;&ldo;不好說,王府後院……那都是成了精的,等閒不好對付。&rdo;&ldo;瞧你說的,妾侍再鬧騰,還能越過正室去?公主是正妃,伸出一根手指頭就能撳死她們。&rdo;&ldo;說得是。倒也不必著急,等著她們鬧出妖蛾子來再動手也不遲。&rdo;&ldo;不過,都是跟了王爺那麼長日子的,總有些情分,也不好明著收拾。&rdo;&ldo;嗨,公主青春年少,豈是那些年老色衰的妾侍之流能比的?王爺指定會疼寵公主,怎會行那寵妾滅妻之事?&rdo;&ldo;這也說不好,公主到底來自北地番邦,不似我們燕國的姑娘知書識禮,溫婉賢淑,王爺是否喜愛就得兩說了。&rdo;&ldo;那倒是……&rdo;明月聽得啼笑皆非,伸手端起茶碗來擋住臉,唇角露出一絲微笑。 拜見大燕的禮儀多,規矩大,千金小姐們等閒不能出門,基本上只有在安王府的賞花會上才有露臉的機會,因此這才藝表演都是卯足了勁,外表上卻是溫文爾雅,雲淡風輕,散佈在水邊樓臺的那些觀眾也不會大聲喝彩,不過是禮貌的讚美,說話與笑容都很有分寸,人人彬彬有禮,展現出最好風度。明月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大家閨秀各展所長,坐在那兒看得津津有味。旁邊的夫人們對於稍顯出色的小姐都會打聽、議論,探討她與誰家的兒子比較相配,有時候還會延伸開去,把那家沒來的庶子女與自家的庶子女放在一塊,看看合不合適,若是合適,就算成了一門親事。明月含笑聽著,感覺十分有趣。安王妃把事情安排妥當,便走過來招呼這些比較重要的客人。那些公侯和一、二品大臣的夫人們都起身向她行禮,神情都是恭敬中透著親熱,與剛才對明月的態度迥然不同。安王是逍遙王,在朝中什麼事都不管,既不得罪人,身份又尊貴,自然人緣極佳。而勇毅親王父子兩代攝政,權傾朝野,別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就算廢主自立都是有能力的,這種流言不是一天兩天了,因此很多人既想巴結心裡又忌憚,如今首輔趙熙成很明顯與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