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第3/4 頁)
的是革命黨當時奮起暴動,席捲南方。不過在北方,卻有天級高手袁世凱訓練的小站雄兵,正在橫掃黃河之北,北方的局勢已經基本穩定,而南方的革命黨實力根本不足以跟北方抗衡。這時候孫中山忽然靈機一動,如果袁世凱能夠接受共和,這場仗似乎就不必打了。當時南方的革命黨都認為孫中山這個想法匪夷所思,袁世凱既然已經控制了局勢,那就根本不會接受孫中山的建議。但孫中山經過分析,一條條說下來,卻說服了南方的革命黨。
孫中山的分析如下:第一,列國的體制都多多少少有些共和的傾向,袁世凱曾經跟列國廣泛交流,自然知道這種情勢。第二,小站雄兵雖然厲害,但革命黨也並不完全是省油的燈,打到最後到底是什麼局面,誰也不能預期。第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袁世凱的小站雄兵名義上還屬於清廷,他麾下的將領目前雖然效忠於他,但隨著各自的軍功增長,他未必就不會成為第二個曾國藩。只要清廷還在,就是懸在他頭上的一個緊箍咒。而在目前的形勢下,他的小站雄兵又只有清廷這一個合法藉口可以跟南方革命黨對抗。所以袁世凱現在的位置很尷尬。而南方革命黨的提議剛好可以給他解釦。
最後,孫中山總結到,從這幾點看起來,革命黨完全可以兵不血刃就讓中華成為共和之國,皇帝將徹底下課,從此只有總統。
聽完孫中山的分析,革命黨心悅誠服,當即派出使者秘密跟袁世凱接觸。袁世凱這時候本來也是心中惴惴,忽然聽到革命黨願意奉他為共和國的總統的訊息,不僅大喜過望。現在他雖然是大清的內閣總理,但誰都知道,在此之前,大清的內閣都是皇族內閣,從總理到大臣,無不是皇家成員。而他則開了一個頭,但這不過是因為革命黨鬧得兇,不得不如此。一旦革命黨不鬧了,他這個小媳婦就揣摩不透那個反覆無常的婆婆要幹些什麼事情了。現在他是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香,相比於在河南項城老家修生養性的時候,人已經變得更加蒼老。而革命黨的建議,無疑將直接去掉他頭上的婆婆,他將成為有名有實的統治者。這種機會,不是人人會有的,現在袁世凱哪還能夠猶豫?
裝模作樣地跟革命黨討價還價之後,清廷就在袁世凱的壓力下正式成為歷史。革命黨奉袁世凱成為總統,孫中山辭職,民國成立。
看完這一段,雖然這是我們這些後世的人早就耳熟能詳的故事,依然大讚孫中山眼光的卓絕。如果不是這一手,“共和”成為正式的體制不知道還要等多久。而就是這一手,“共和”就成為整個中華的新標誌。而對於安祿山這個現在才知道這個故事的人來說,更加是看得目瞪口呆。現在他才知道一千多年的差距意味著什麼,這些辦法,根本就不是他這個千年之前的人能夠想出來的。
“中山先生的奇謀秘計讓中華從此共和,這是中山先生的神機妙算。只可惜他在算別人,別人也在算他。袁世凱成為總統之後,不斷打擊異己,不到五年,羽翼豐滿,就開始拋棄共和,打算建立他的袁家帝國。雖然他的圖謀沒有得逞,但從此之後,他的那些部下卻統治中華十多年,大亂不止,真是可嘆。”秋瑾嘆息道。
“其實中山先生肯定已經計算到袁世凱這些圖謀,但他要的只是一個天翻地覆的機會。當袁世凱答應做總統那一刻開始,共和其實已經深入人心。這一仗,雙方都心知肚明,表面上贏的是袁世凱,其實勝的是中山先生。”安祿山忽然插話道。
對於安祿山的分析,我們都心悅誠服。作為第一個聽到這個故事的人,他居然能夠有這個識見,而據我所知,後世直到幾百年後,才對中山先生這一次行動所懷的深意真正有了定論。試看袁氏後來的結局,不都落入中山先生的算中了麼?
“天尊說的有道理。後世很多人都說中山先生投身革命四十年從頭到尾都是失敗。卻沒有看到中山先生已經一步步將觀念深入了人心,後世的革命者都必須打著他的旗幟才能橫行無阻。不過無論怎樣說來,中山先生的努力是有目共睹,但其後中華的局勢,卻也讓人痛心不已。這當然怪不得中山先生,只能怨天而已。而秋瑾在看到《古軒亭口編年》之後,對於這一段也是非常痛心。秋瑾常常想,如果沒有袁世凱和他的將領,中華的局勢是不是會更好一些。當然,這得在清廷已經徹底成為歷史之後。這時候袁世凱和他的那些神級部下,已經成為中華的大蛆,完全只有臭氣,而沒有營養價值了。”秋瑾嘆道。
第十七卷 古軒亭口
第三百二十八章 … 沙塵暴
“莫非秋女俠是希望我們去殺掉袁世凱和他的大將?”我不由探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