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利州的守備,據說曾是蜀王麾下有名的悍將,兩年前調任西北接手隴西事物。這次元撤和元清回京述職,西北防務就全權委託了他。
聽嚴睿之意,似乎此人出了什麼差池(叛亂?),皇帝微服隴西之事似乎已經洩漏,而且秘密回京時落入叛亂者(蜀王元濯?)手中……
皇帝的這次南巡北遊時在絕密的情況下定下的,論理知道內情的不會超過十人,元澈和元濯自然應該算在內,畢竟可以讓元浩放心託付的人,又怎會有異心!
何況,蜀王元澈是大殷最著名的賢王,不但帶兵打仗厲害,處理起政務來亦是一把好手,無論軍中還是朝中都頗有威望。
最難得的是元濯為人謙和,對元浩更是忠心不二,元浩對其的信任有時比元澈更甚!
據我所知,當年元浩之所以能登上太子之位,除了他個人努力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元濯的支援,所以說蜀王要謀反,連我都不信,何況元澈!
但目前元濯的嫌疑最大,除了他還真沒哪個人可以這麼輕易做到這些事。
不過,元濯若要謀反,想要殺元澈,那他有N多的機會,怎會用這麼複雜而且難以預料的方法呢?!
他只需趁元清離京時,殺死元澈――因為元澈根本不會防備他,然後隨便嫁禍給在京城的某個弟弟,再借機剷除京中保皇勢力。如此一箭N雕的計策不用,卻要派刺客千里迢迢追到旒西,須知這旒西本是元澈的地盤,千軍之中刺殺主帥,談何容易!
再說了,如果刺客真是元濯派的,那麼行刺的最大目標應該是皇帝陛下才對,元浩既然微服出巡,身邊防衛必然薄弱,刺殺容易不說,在兩國交界殺死元浩不是正好嫁禍給北絨嗎?
到時候大殷群龍無首,元澈又不在京師,論地位論資歷都沒人大得過他去,那些個親貴大臣要殺要剮還不由他來!
何況蜀王元濯身為先帝嫡長子,又是元后韋氏之子,身份尊貴無匹,便是如今的皇帝元浩當年也要略遜一籌。早在十三歲時便已立下赫赫戰功,若不是韋后的推脫,先帝只怕早就封其為太子了。
再者元浩目前還沒有子嗣,只論繼位順序,當下也沒有人能越得過元濯的,一旦元浩在外不幸崩逝,蜀王就毫無疑問能夠問鼎帝位,便是元澈也無話可講。
從元澈遇襲至今,旒西與京城聯絡不下百次,元濯對皇帝行蹤也好,對西北局勢也好,應該都瞭若指掌了,卻都沒有什麼異動,偏偏在這微妙時刻扣住了皇帝……
以我之智固然難以揣測這其中緣由,蜀王元濯被視為“大殷三王”之首,不是沒有道理的。
那人十四歲時曾隨先帝出征南越,當時隆武帝剛愎自用,輕敵冒進,致使數萬大軍被圍……
南屏一役慘敗,多虧元濯用計突圍,最後拼死斷後,才沒有令文成武德的隆武帝客死異國,不過此役中,大殷損失七萬兒郎,阜南侯鄭剛殉國,雲怡郡主韋楓中伏失蹤……
隆武帝聞報失聲慟哭,自悔不聽韋后之言,只覺再無面目以對髮妻,遂下詔罪己。韋后聽聞愛妹韋楓失蹤無著,悲痛萬分,自此一病不起……
而此役中建功甚偉的大皇子元濯,大約因母后病重亦鬱鬱寡歡,再次推卻太子之位,只受了“護國王”之號,甚至言明願全心全意輔佐二弟元浩。
隆武二十年,韋后薨逝,元濯重病不起。先帝親臨大皇子府探視,回宮時卻面露不豫,之後竟是一紙冊封元濯為越王的詔書,元濯病體稍愈便去了江南封地。
次年元浩入主東宮,元濯因病未至,遣人送來一份“重禮”,此後再無人稱越王為“護國王”。
隆武二十六年,太子遇刺,中毒幾亡,元濯聞之,千里賓士,星夜趕到京城,帶來一個少年,據稱是關中怪醫的關門弟子。太子轉危為安,未待其痊癒,越王便已領兵出征百項,大勝。
元浩繼位元年,蜀中大亂,原蜀王元汔被刺身亡,蜀人王伊自立為王。其時晉王元澈與秦王元清二人正在西北拒敵,吳王元淇坐鎮南越,難以抽身。
朝中可用兵馬不足兩萬,而叛軍號稱三十萬。一直在京修養的越王元濯忽然出現在朝堂之上,震住了一班聒噪的臣子。 計破巴蜀十寨,生擒亂軍大將,不到兩月時間便逼得王伊兵敗自剄……
平蜀之後,元濯舊病復發,滯留成都多日,直到吳王還朝前夕才勉強回京覆命。此後元濯一度罷朝將養,不問軍政之事,元浩遣醫問藥之餘,將蜀地也封給了元濯。由越王改稱蜀王的元濯一年中倒有大半年留在蜀中別業,賞花飲酒,遊山訪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