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來說,還有什麼樣的戀愛比這更刻骨銘心呢?
一個複雜的眼神,讓在絕情谷長大的公孫綠萼不但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又讓她憧憬著愛情的美好,併為此犧牲了性命。
還有郭芙、郭襄……
這一個個“故事”,就構成了《神鵰俠侶》的經脈,讓它成了一部集情之大成之作。
………………………………………………
情為何物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日暮雪,雙影向誰去?
這是金代元好問的詞。
情是何物?是金庸寫武俠小說的獨特標記,在讀他的作品的許多章節時,我們似乎都聽到李莫愁唱出來的纏綿悱惻、愁思難解、哀怨莫明的歌聲。
確實,古往今來,宇宙蒼茫,在人生的舞臺上,多少男女,世世代代扮演著悲歡離合的角色。不論是低微如市井小民、引車賣漿者之流,抑或是名門子弟、英雄豪傑,能夠參透兒女私情的,畢竟是少之又少,即使是隻想洞察“情”之為何物,恐怕也是難上加難。絕大多數生靈,一世在情海中打滾,又愛又恨,又貪又悔,弄出了多少的事端,把個紅塵天下攪鬧得沸沸揚揚,熙熙攘攘,到頭來,一抔黃土,不知掩蓋了多少風流。
情是何物?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它的內涵和外延不知令到多少智者凡人殫精竭慮地去領悟。即使是今天,歐美最前衛的科學家絞盡心力,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甚至從腦電波、內分泌、第六感官等玄妙的生理學、心理學方面去尋找答案,也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當一個人情動之際,行為與性格上的改變卻是明顯可見的,人格上的種種特性也因此表露無遺。應該說,在情動之時觀察一個人是最佳時刻。它可以讓文靜的變得豪放,瘋狂的變得溫柔,冷漠的變得激情,好的變不好,不好的變好。就如一支魔術棍,輕輕一轉,就變出一個五彩繽紛,酸甜苦辣的世界。
金庸正是由此去寫愛情,去展示他領略愛情的本事的。這是他超越前人與難倒後人的地方:既不“猶抱琵琶半遮面”,更沒有淪落到“只談風月”的模式。為了從愛情中揭示人的本質,還原人的真實,以及由此為主線去構思作品,金庸經常把愛情中的神妙因素輕輕拾起,略為安插,就使人生中不少原成定局的形勢,又呈現出“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從而有了新的轉機和改變,有了新的解釋和說法,也有了新的出路和結局。
金庸在描述人物的愛情糾葛時,是這樣安詳淡定,既含蓄又精美,只寥寥數語,輕揮幾筆,人物情態即躍然紙上,活靈活現,或嬌羞迷人,或憨態可掬,給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也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餘地。正如有人指出的,他不與愛情中的各種變化迂迴周折地打交道,而只是跟“愛情”這張名片點頭認識,說得很形象。但也正因為這一不尋常的寫法,使金庸小說中的愛情故事獨具一格,與眾不同,令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至情至性,始終不渝,確實是金庸小說最重要的一翼。對許多讀者來說,它甚至比武林豪俠的刀光劍影、武打搏殺更耐人尋味,比湖光山色、古道斜陽的絕好風光更有吸引力。如果沒有了愛情的恩恩怨怨,糾纏不休,沒有了這些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等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那麼,相信金庸的許多作品就不會有如今的魅力。
《神鵰俠侶》,文如其名,寫的就是兩對俠侶的感情軌跡。若沒有楊過、小龍女的生死之戀,郭靖、黃蓉的伉儷情深;若沒有李莫愁、公孫綠萼、郭芙等人愛情路上的坷坎與絕望,那麼,小說的欣賞價值肯定會大打折扣,剩下的幾條筋骨,又能精彩到哪裡去?“死守襄陽”固然表明了郭靖的忠勇,“點化慈恩”固然襯托出黃蓉的機智,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等高手固然令人樂見其能,但皆可以看作是《神鵰俠侶》中的枝杈,不是主線。這些內容在《射鵰英雄傳》裡或許還是重要情節,到了《神鵰俠侶》則還不如尹志平的痴情又可惡的性格來得吸引,更不如郭襄情竇初開的小女兒神態嬌憨可愛、栩栩如生,讀來滋味無窮。
愛情確實是金庸小說的一大根基,而他借愛情而生髮出去,從中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他筆下的人物色彩更豐潤,性格更完整,從而也使作品具有不可否認的文學價值。
《神鵰俠侶》中的楊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