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之所以對古人、今人都有同樣強烈的震撼力,並不在於它在揭示神的意志所代表的命運與個人意志之間的悲劇性衝突,因為其他種種描寫命運與個人意志衝突的所謂悲劇都沒有產生過像《俄狄普斯王》這樣震撼心靈的力量。他認為,這個悲劇的震撼力是由於它觸發了人類社會每個成員都有的一個深刻心理情結,這就是兒子的“戀母憎父情結”,或者更尖銳地說是“弒父娶母情結”。弗洛伊德把這個情結稱為“俄狄普斯情結”。這已成為世界範圍內精神分析學的通用概念。
弗洛伊德在他的研究中發現,俄狄普斯情結見於三至五歲的兒童,在這個年齡段的男孩都有過這樣或那樣“弒父娶母”的夢想,它成為一個情結潛藏於兒童的深層意識中。同樣,這個年齡的女孩則是“戀父憎母”的,有著戀父憎母的本能願望,弗洛伊德把它稱為“埃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complex)”,這名字來緣於參與殺死自己生母的希臘神話人物埃勒克特拉(Electra)。
弗洛伊德認為,三至五歲兒童的俄狄普斯情結(以及埃勒克特拉情結)通常結束於兒童與同性家長認同並抑制其性本能的時候。如果與雙親的關係比較親密,沒有帶來精神創傷,而且雙親的態度既不過分抑制,又不過分刺激,這一階段就會順利地透過。但若存在著精神創傷,便會發生“嬰兒神經症”,成年後還會發生相似的反應。弗洛伊德認為,“超我”是一種道德因素,支配著有意識的成人心理,也起源於克服俄狄普斯情結的過程中。對抗俄狄普斯情結的反應是人類心理最重要的社會成就。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們清楚地看到,俄狄普斯的故事之所以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就因為它觸動了潛藏於每個人童年深層記憶中的情結。俄狄普斯無意中“弒父娶母”的經歷,以隱蔽的方式滿足了人們心靈深處“弒父娶母”的願望。而俄狄普斯最後弄瞎雙眼的自懲,又表明了人類對俄狄普斯情結的罪過感與懺悔。這種自懲與懺悔本身就表明人類文明在對抗和克服俄狄普斯情結的努力。
三
弗洛伊德對俄狄普斯情結的發現是破天荒的,雖然隨後的精神分析學家以及其他學派的心理學家曾指出弗洛伊德的描述並不完全精確,在某些方面仍有侷限,但這並不能抹殺弗洛伊德這一偉大發現的光輝。
俄狄普斯情結的發現是人類探索自身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成果。那個守候在通往底比斯王國十字路口的怪物斯芬克斯給出的謎語正隱喻著人類必須認識自己:什麼東西早晨用四條腿走路?是人生的早晨即童年階段手腳並用地四肢爬行;同樣,又是人生的中午也即成年階段用兩條腿走路;最後,到了人生的夜晚也就是晚年拄上柺棍,用三條腿走路。當世人無法回答斯芬克斯的謎語時,就只能被怪物吃掉,因為對自身缺乏認識的人是不能獲得生存權利的;一旦人類認識了自己,吞食我們的怪物即刻就會墮入深淵,通往自由王國的道路才能敞開。
現在,我們不僅要抓住弗洛伊德的發現,還要從此出發,克服弗洛伊德的侷限,做出更深刻的發現。我們要在對俄狄普斯神話的分析中,在對我們自身經歷與耳聞目睹的觀察中,更透徹地發現俄狄普斯情結在人類社會中的表現。
讓我們首先探究俄狄普斯情結在人類社會的一般性表現。
作為生命的萌芽,可以斷言,一個人在其胎兒時期已經開始逐漸形成性別,這是被現代生理學輕而易舉證明了的事情。生命從這個時候起已經在生理上有了最初的性別特徵。隨後他出生了,以一個完全定型的、一般情況下不可逆轉的完整形式表現出了自己或男或女的性別。
就生理而言,他(她)以一個確定的性別出現在世界上。倘若他有一個鳥雀般翹起的男性生殖器,他就會被作為一個男孩,被他的生身親長(父母)以及整個環境所認定。這種對性別的明確認定會帶來一整套相關的態度。
當父母及所有相關的環境把他看成一個男孩時,他們的整個態度體系從孩子誕生的第一天起就給了他一個特定的心理環境。這時,他的性別不僅具有了生理特徵,而且具有了心理意義。他從出生的第一刻起,就被當做男孩對待。所有的目光,所有的愛撫,所有的嬉笑,所有的照料,以及所有在他身邊的言語,都將一種男孩的心理標誌印記在他幼小的生命上。
第8節:戀母憎父情結
孩子成長在性別分明的文化中。小嬰孩一天天長大,他在生身親長和與之相關的環境中越來越具有明確的性別。當社會環境越來越把他當做男孩對待時,這種帶有性別特徵的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