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在取經過程中常常直搗各種洞穴,尤其從另一角度象徵了生殖器的運用特徵。
第19節:主體內在矛盾
金箍棒以其可以隨身攜帶、藏於耳中的特徵,更加確切地象徵了它是孫悟空身體須臾不離的一部分。
七,為了到西天取經,孫悟空及其整個人格團體出發了。
他所依靠的背景,西天佛祖象徵著父親,觀音菩薩象徵著母親。去西天取經即是去父親那裡取經──不過象徵著以父親的成功、以父親在秩序世界中的地位作為人生的目標,以父親為模仿的榜樣。天宮、龍宮、地獄、神仙界,不過表明著秩序世界的不同層次。
在漫漫的取經路上,要直接面對和戰勝的各種妖魔鬼怪,象徵的意味就更明白了,那是在人生奮鬥中需要戰勝的各種矛盾:既是主體與客觀的矛盾,也是主體內在的矛盾。
在這裡,外在的妖魔與內心的魔相無時不在,只有戰勝它們,才能夠修成正果。
八,雖然兒子已經正式接受父母所規定的人生道路,然而,他依然可能隨時偏離這條道路。這時,戴在頭上的金箍以及能夠控制它的緊箍咒出現了。這即是父母在兒子身上留下的控制權。它是透過唐僧即自我道德規範而起作用的。
緊箍咒非常典型地象徵了自我道德規範如何傳遞了父親所代表的秩序世界的約束力。當兒子稍有偏離正確人生道路的傾向時,緊箍咒就發生作用。
它的作用是透過典型的咒語實現的,充分表明所有的約束其實都是語言的。
九,在取經過程中,我們看到孫悟空對整個客觀環境鬥智鬥勇,充分運用自己的生命力,運用自己的金箍棒。戰勝群妖惡魔的過程,象徵地體現了一個人在人生中戰勝千難萬險的跋涉。
對內,他要不斷和豬八戒所象徵的食色本性鬥;還要與唐僧象徵的壓迫自己的道德規範鬥。
在和食色本性的代表豬八戒鬥爭時,可以表現出某種調侃,某種揶揄,某種輕鬆,某種智慧,就好像人在與自己的慾望交流時,在調整自己的慾望時對慾望的真實態度。人是經常用揶揄、調侃的態度來嘲弄和抑制慾望的。
在和唐僧即自我道德規範鬥爭時,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最常見的手法是說服,是哄勸。孫悟空不斷地扮演一個說服、哄勸唐僧的角色。這不過反映了人在自我行為與道德約束髮生衝突時,經常要勸說自己、說服自己,使自我道德規範能夠透過。
然而,解決矛盾的方式常常不是說服了道德規範,反而表現為不得不接受道德規範的約束。緊箍咒一念就靈,接受規範的過程十分痛苦。孫悟空與唐僧的衝突常常是激烈的。
當孫悟空被唐僧趕回花果山並開除他的徒籍時,我們看到了孫悟空的痛苦和委屈。不少兒童每讀至此都忍不住流下眼淚。
然而,離開了取經的道路,回到了昔日自由玩耍的花果山,沒有了道德的自我規範,不再追求自我人格的完美與進取,孫悟空一方面很快樂,一方面又深深地不安。及至豬八戒前來召喚孫悟空解救危難中的唐僧時,他雖然故作矜持,似乎並不在意,內心卻無法排遣對師父的強烈牽掛。這裡,迴歸之心是主流。
這充分象徵著一個人一旦踏上了接受秩序、爭取人生進取的道路之後,他就在一種強烈的旋律中不可自拔。不管兒童態的自由多麼誘人,任何現實的人都離不開人生功利主義的追求,離不開在秩序的道路上追求成功、追求道德完善的進取。
於是,孫悟空只能在一次又一次離開自我道德規範的大小片斷結束後,毅然絕然地返回到取經的道路上。
十,孫悟空的奮鬥精神不僅鼓舞人們,同時也啟發人們解決人生中可能遇到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那就是解決和客體的矛盾,同時解決自身內心衝突的矛盾。
十一,在取經道路上的許多關鍵時刻,孫悟空每每受到觀音菩薩的關照,這即是兒子在人生進取的道路中經常會受到的母親的關照。
觀音在照看孫悟空取經的過程中,淋漓盡致地、極為準確地表現出一個母親的形象:母親對兒子寬容而又內在地愛護。
我們也經常看到孫悟空以頑皮的言語對觀音菩薩進行調笑,不過表明兒子可以適當地調笑和親暱母親,再一次傳達出兒子在母親身上的深刻情結。
十二,然而,在取經途中最困難的時刻,孫悟空依靠的卻是父親的力量。
一度真假美猴王曾難解難分,這種難解難分意味著孫悟空有時會迷失,難以找到真我,難以真正地證明自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