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的力會產生其合力。那麼,在我們的人生座標系中,X軸、Y軸、Z軸的合力便應是穿越宇宙點存在於三維空間中的動態目標軸,即DMB軸,這也便是每位初入社會者的“職業定位”(如圖6所示)。
在圖中,目標是在不斷動態調整著的,DMB軸上標識了很多“感知點”、“成功點”、“失敗過程”,也即我們每個人成長於“感知”,發展於“失敗”,結束於“成功”的過程。而後,又是“感知——失敗——成功”。這便是每個人的一個成長週期,每位剛剛進入職場的大學生,就是在這一個又一個的成長週期中成熟的。
我們經過對不同成功人士的觀察總結,可以將不同的成長週期劃分為“自我認識——目標設定——目標執行——目標達成”,而後便又是這一過程。其中,在“目標執行”這一過程中又可包括“態度”和“方法”這兩層含義。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有關“幸福體驗”的調查,結果發現,凡幸福者的共同之處並不在於人們事先估想的金錢、健康、情感和地位……而是在於:
屹心中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
億體會到自身在邁向目標計劃時的喜悅感受。
究其原因,“目標”可以帶給剛剛踏入社會者拼搏進取的堅定信念,而“幸福”恰恰便是在這種信念驅使下出現的。曾有一支英國探險隊,在穿越撒哈拉大沙漠時迷了路。而就在這時,驕陽似火,飛沙漫天,卻又滴水全無了。當隊員們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時候,隊長突然驚喜地喊到:“這裡還有一壺水,但這是我們的保命水,在尚未穿越沙漠之前,誰都不能喝!”
正是這壺水,給了大家樹立求生的堅定信念。當大家最終走出茫茫戈壁後,激動地開啟了水壺,在裡面流出的卻是黃色的沙粒。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人是多麼有韌性啊!我們一旦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只要一無返顧,再艱難的道路我們也能最終達成目標。對於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這一點更加重要,所以“職業生涯規劃”是每個大學生在畢業前必須認真學習的。而對於那此尚未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生而言,“畢業那天我們一起失業!”便不是一句空話。
此外,之所以稱其為動態目標,是因為世間沒有絕對的靜止,動態的世界決定著動態發展的人。X軸、Y軸、Z軸力的方向和力的大小是在不斷變化的,作為他們的合力DMB軸也自然處於不斷地變化過程中。例如對於打籃球的人來說,球員在場上是不斷地變換位置的,所以自然也應當不斷地調整我們的投籃方向,只有適應動態的變化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
下面我們透過現實中的一個例項來認識動態目標軸:
Ⅰ感知點
我曾經走訪過中國第一男高音戴玉強,大家都說優秀的歌唱家是需要從小苦練專業基本功才能有所成就的,可這位中國第一男高音卻是在聽著父親幹農活時唱的“插秧號子”中度過了童年時代,在22歲之前都還與音樂無緣,可後來又怎麼會成為中國第一男高音的呢?戴玉強第一次上臺演唱是在大學的文藝晚會上,當時他眼一閉,心一橫,便衝上了臺,一開口調兒就高了,重新再唱,調兒又低了……萬事開頭難,就在那次之後的京西礦務局文藝匯演中,戴玉強獲得了二等獎。在他的心中,苦和累早已經是不重要的了,而如今留在心底的便是那份自信與欣喜,對於他而言,這是一次新的“感知”。“感知”有時就在於一個創意、一次成功,抑或一種自信。
Ⅱ失敗過程
1982年,戴玉強帶著一份對未來美好的憧憬畢業了,被分配到山西太原古交礦區公司的建築隊當技術員。他從北京乘火車經過十多個小時才到太原,下車後又坐了四、五個小時的汽車,才到了目的地。這是個人煙罕至的地方,是一個比北大荒還要荒涼的地方,方圓幾十裡只有建築工程隊三百多工人,大家住的是自制的土坯房,四垛磚頭上搭上木板便成了床,管你是工人、技術員還是隊長,青一色的“木板行宮”。
但19歲的戴玉強並沒有把這點兒苦放在眼裡,按理說,作為技術員,戴玉強做好工程設計、檢測、計算也就可以了,但他只要忙完本職工作便去幫工人們幹活,仗著有副好身板,扛木料、推三輪、和沙漿、壘磚牆……工人們乾的他幹了,工人們沒幹的,他也幹了,一天下來,流了其他人一個月的汗。但是第一個月工資卻只發了可憐的32元。他白天累了一整天,晚上還得練嗓子,那每晚從大山深處飄來的弦律迴繞著他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
看到戴玉強的這種拼搏,雖然身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