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5 頁)
識活動擺脫了對具體事物的依賴性和直接感知的侷限性,拓寬了人類的認識範圍,也加深了對事物的理解,使更迅速、更科學地認識世界成為可能。
思維的間接性就是思維憑藉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的間接反映。首先,思維憑藉著知識經驗,能對沒有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及其屬性或聯絡加以反映。
其次,思維憑藉著知識經驗,能對原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屬性進行反映。
再次,思維憑藉著知識經驗,能在認識現實事物的基礎上進行蔓延式的無止境地擴充套件。假設、想像和理解,都是透過這種思維的間接性作為基礎的。
正是由於思維的間接性,人類才可能超越感知覺提供的資訊,透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維活動,認識事物那些沒有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的各種屬性,揭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預見事物的發展和變化。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過程,從而來更清楚地瞭解思維的間接性。
一天,牛頓在午後走進花園休息,在一棵蘋果樹下坐了下來,與朋友史特克萊一起談著物理上的各種問題。談著談著,樹上的一隻蘋果也許是熟透了的緣故,突然落下來,而且不偏不倚,正好落在牛頓頭上。
第6節:思維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這時牛頓腦海裡突然冒出了一個奇怪的念頭:蘋果為什麼不往天上飛,而要往地上掉呢?是什麼力在吸引它呢?
吸引它的可能是地球。這個力朝向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會往地上掉,牛頓這樣推測。
“地球吸引著蘋果,蘋果也一定吸引著地球。”牛頓頭腦中進一步思考著。但是,為什麼只看見蘋果落地,不見地球向蘋果飛去呢?對於這個問題,牛頓自己找到了答案。蘋果吸引地球和地球吸引蘋果,引力的大小是一樣的。只是蘋果很小,地球引力很容易使它運動,而地球的質量非常大,蘋果對它的引力則顯得微不足道,可以說,對地球幾乎不起什麼作用。因此,地球似乎沒有受到蘋果的引力,人們不會看到它因為蘋果的吸引而發生位移。
牛頓繼續想,那麼可不可以把天上的月亮看作是一個很大的蘋果呢?地球對它也有一個引力,可它為什麼不像蘋果一樣落向地球呢?月亮難道不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嗎?不對,它肯定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但是月亮在天空中做著圓周運動。對了,它做圓周運動,這樣就會產生一個離心力。這就像下雨時轉動雨傘,水珠會沿傘外切線方向飛出去,這是離心力在起作用。而月亮既受地球的引力,又因為自身圓周運動而產生離心力。兩個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於是月亮既不飛走,也不掉向地球,而是懸掛在天空,繞地球執行不息。
就這樣,在17世紀,牛頓從“蘋果為什麼只落向地面而不向天上飛”這樣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出發,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從而把科學大大向前推動了一步。在此過程中,牛頓唯一憑藉的就是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在對現實事物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蔓延式的無止境地擴充套件、假設、想像和理解,從而最終發現自然界的這一定律。
2。思維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這裡的統一性指的是思維的人類性和普遍性。英國思維學家德波諾對不同民族的思維進行比較之後指出:在直接受業於他的思維訓練的十幾萬人中,儘管在年齡、能力、興趣、種族、民族和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最基本的思維層次上,反應卻驚人地一致。
簡單地說,人類在思維能力的最基本的東西上是一致的。但這並不是說人與人之間在思維上就沒有差別,恰恰相反,作為個體的每個人在思維的深層上常常會有很大的不同。
第7節:思維的言語性
所以說,思維存在著統一性特性,也存在著差異性。差異性包括民族差異性、文化差異性和個體差異性。德波諾認為:西方人的辯論型思維和日本人的資訊輸入型思維存在著重大區別。也有人說,正是因為西班牙文化孕育了唐·吉訶德式的思維方式:充滿激情,富於幻想;是英國文化孕育了哈姆雷特式的思維方式:深邃的沉思,行為延宕;是德國文化產生了浮士德式的思維方式:崇尚理性,富於思辨。
對於個體而言,思維差異性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它有助於人類作為一個個體認識自己的思維,並選擇恰當的思維訓練形式和方法。
……
5。思維的言語性
思維的工具是語言。思維是在語言材料基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