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媽想方設法幫他借來一塊。考理科綜合的時候,錶停了,但他不知道,以為離交卷還有很長時間,後面剩下的四道大題可以很從容地去做。結果,考試結束的鈴聲很快就響了,而他還有幾道題因為放慢了速度,完全沒來得及做,清華大學的夢想也就此成為泡影。
第三,關於考場路線的熟悉。高考前一天,家長需要督促孩子去考場實地考察一番。一來可以提前看看考場什麼樣子,打消神秘感,二來可以觀察沿途路線,從哪裡走、怎麼走最安全便利。
通常情況下,家離考場比較近的考生,也就是步行15到20分鐘左右的距離,應該步行去考場,避免乘車、堵車的麻煩。步行需要40分鐘以上的可以選擇騎腳踏車,這樣大約只需要10分鐘時間,而且不存在堵車問題。如果離學校10公里以上就需要乘車了。事先要確定好乘車的路線,是否需要轉車,在哪裡轉,如果堵車該換哪條路線,都最好“預演”一次,否則就無法真正知道路上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出現了問題怎麼解決。
第23節:孩子高考,家長五不要
孩子高考,家長五不要:
不要規定考試成績的指標
有的家長在考前反覆跟孩子講這樣的話:你的數學應該考110分,語文應該考105分,英語應該考120分,理科綜合應該考240分。我為什麼反對這種做法?因為家長給孩子定的指標通常很難兌現,除了給孩子心理施壓,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
每年每科的考試難度都和往年不盡相同,有時今年的數學相對比較難,明年的卻偏容易,或者今年的理綜難度不大,明年就明顯上了一個臺階。所以,一個具體的分數不能說明什麼問題,趕上題出得簡單,大家的分就都上去了,題出得難,大家的分就都下來了。
例如2003年,北京的理綜試題較難,北京考生這門課的平均分在160分左右,而2004年的理綜容易,幾乎出乎大家的意料,考生得分普遍高於上年。這並不能表明2004年的考生比上一屆考生水平高。
不要規定孩子考上什麼大學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學、重點大學,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理智地想一想,重點大學、著名大學就這麼幾所,而每年的考生有六七百萬人,競爭非常激烈。更何況,能上哪所大學不但取決於高考成績,還與報志願是否科學合理有關係。“規定”孩子上哪所大學實在不是切合實際的做法。
就有這樣一個考生,憑藉真實水平應該能考上首都師範大學,若考北京理工大學就需要“超水平”發揮。孩子的父母說,要有信心,要有志向,一定得衝上理工大學。結果,那一年理綜考得很難,孩子拿到試卷後粗粗瀏覽了一遍題目,就感到自己的成績可能離父母要求的“理工大學”差得太遠了,心情一下子緊張起來,頭腦一片空白。最後這門課的成績可以用“一塌糊塗”來形容。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填報志願
從中國考生目前的情況看,孩子獨立確定志願的很少很少。有一些是在父母的指導下完成,更多的是父母讓報什麼學校就報什麼學校,或父母打草稿,孩子往正式表格上謄抄。當然還有一些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討論的,可是一旦意見相左,多半是孩子服從家長的安排。
我認為,填報志願這項工作的份量絲毫不亞於高考本身。能否考上大學很重要,選擇哪所大學的什麼專業同樣很重要,從某種意義上甚至更重要,因為前者只在一時,後者卻很可能決定一世。唸書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無法代替,所以應該在這個問題上和孩子充分討論、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一味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他難免在一段時間裡不痛快,心想:“這個大學沒勁,這個專業更沒勁。”這就會影響他的複習質量。又假如家長的心氣兒很高,強迫孩子報一個力所不能及的目標,也會削減孩子的信心。
不要問孩子考試結果
有些家長在孩子考完一門課之後總是拐彎抹角地打探情況。其實,孩子這時很敏感,會感覺到父母正在“盤問”自己,難免心情不悅。
我研究高考八年,最好的理科考試成績是710分左右,文科是680多分。也就是說在高考中獲得滿分、每道題都會做、能做對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家長急著問孩子考得怎麼樣,即使最優秀的學生也會想到,剛才有的題沒想起來,或是答錯了,從而感到遺憾、後悔。而考得不好的學生就更慌了。如實回答,怕招來一頓指責,遮遮掩掩也是一塊心病,因為父母遲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