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女兒“痛說”完了,伏在媽媽懷裡大哭起來,媽媽也哭了。
媽媽摟著女兒問:“孩子,這些話你怎麼不早跟媽媽說呀?”
“您不是忙,老沒時間嘛!”女兒抽泣著。
第二天一早,女兒向媽媽告別,她緊緊擁抱了媽媽:“媽媽,我會想你的!”
那天,女兒沒哭,媽媽哭了。“這些年我自以為給了女兒很多,可我唯獨沒有拿出時間聽她述說,我真覺得對不起她。”媽媽內疚地說。不過,她還是欣慰地告訴我,如今遠在大洋彼岸的女兒已成了她的網路朋友。
讓孩子以不傷及他人的方式渲洩,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需求。傾聽孩子的訴說是一把開啟孩子之門的“金鑰匙”,有利於幫助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促進他們身心的良好發展。
最近日本東京街頭出現一件新鮮事:一個化名校方的傾聽者在廣場上擺出自己的小招牌,上面寫著“我聽你說”。29歲的校方並不是靠作傾聽者來謀生,他是免費聽人們訴說。他已經為12000多人提供過傾聽服務,平均每週100人。校方實際上是一名教師,他的願望是當一名好的喜劇演員。三年前,他在臺上發現,臺下的觀眾似乎更喜歡向他說心裡話,而不是聽他說俏皮話。
出現這個新職業決非偶然。儘管東京的人口越來越多,但東京人的孤獨感卻與日俱增。所以使這個新職業——傾聽者應運而生。
大人都渴望有人傾聽,何況那些孤獨的孩子呢,多麼希望有一天,你在家裡也掛一個牌:我聽你說。
心靈成長需要肯定
如果你問我:“今天的孩子最渴望什麼?”
我會回答你:“渴望肯定。”
如果你再問我:“今天的孩子最缺少什麼?”
我會回答你:“缺少肯定。”
一天,一位年輕的媽媽講了一件令她沮喪的事:“上二年級的兒子很調皮,經常挨老師的批評,從未受過表揚。一天,兒子興沖沖地跑回家,高興地對我說:‘媽!今天老師表揚我啦!'我喜出望外,忙問:‘老師表揚你什麼啦?'兒子說:‘老師說我的檢討寫得不錯!’我一聽,差點把鼻子氣歪了,我兒子不定又闖了什麼禍!”
可我聽了,鼻子卻酸酸的,心裡對這個男孩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孩子的心靈像乾涸的小苗,渴望被肯定,渴望得到積極的評價!
2002年6月,我參加了教育部、團中央和全國婦聯組織的“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團”,認識了一位優秀的母親王玲玉。她有一個很有才氣的女兒,叫張茗,16歲時就出版了詩文集《陽光女孩》。王玲玉述說的女兒寫詩的故事,讓我看到一個女孩的才華是怎樣被激發出來的。
王玲玉常對女兒說:“孩子,媽媽是你永遠的讀者。”正是這樣忠實的讀者培養了這樣的少年詩人和作家。
張茗第一次寫詩時才7歲。那時,張茗在寄宿制學校讀書,學校不讓帶玩具,細心的媽媽悄悄地給女兒帶了一面小鏡子。沒想到,鏡子竟成了陪伴女兒度過寂寞時光的夥伴。為了渲洩想家的情緒,女兒寫了一首小詩《鏡子的美麗》:
當你發悶的時候,是誰在陪伴著你?
不錯——是鏡子!
鏡子,一個多麼響亮的名字!
當你發悶的時候,有鏡子陪伴,鏡子發悶的時候,有誰在陪伴它?
不錯——沒人!
它只有默默地想著和小主人在一起的情景,
只要小主人一進家門,
鏡子就又露出了笑臉。
當時,張茗還不大會寫字,許多字是用拼音代替的,可她卻興奮不已。星期六一到家就大聲對媽媽說:“媽媽,你看我寫的詩!”媽媽看了一遍後,非常激動地說:“太棒了!我的女兒會寫詩了!我要把它珍藏起來。”
媽媽的鼓勵,讓女兒信心大增,寫詩方面的潛能逐漸表現了出來。以後,女兒又陸陸續續地寫了第二首、第三首……後來又開始寫散文、小說。
每逢生日、新年,張茗總要給爸爸媽媽送張賀卡。起初,女兒送給爸爸的賀卡是這樣寫的——將心中沉沉的愛意化做千千的祝福,祝願爸爸生日快樂,永遠快樂!賀卡封面上畫了一隻小狗和一隻小老虎,小老虎手上捧著一顆心給小狗(媽媽和女兒屬虎,爸爸屬狗)。
爸爸看了,心裡很感動。但想到父愛是“大氣磅礴”的,不應輕易顯山露水,他只是喜悅地說了句:“喲,女兒長大啦,記住爸爸的生日了,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