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他們就會不耐煩,不高興,再也學不下去了。
孩子需要新鮮的刺激,這種刺激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發自內心的好奇心是一種原動力,而在學校的模式化教育中,這種原動力卻常常遭到壓抑,使孩子們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孩子不主動了,老師也就只能硬灌,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被動導致消極,消極導致無效,無效導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處於無助的境地。
不擇手段地摧毀孩子好奇心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成人沒有好奇心了,我們的好奇心早已被功名利祿剝奪。去讀讀王爾德的《小王子》吧,去看看我們在孩子眼中是多麼勢利。我們要求兒女過早地進入我們的世界,而我們對孩子的世界卻一無所知,更不打算走進去。
——莫沫
8、速度是決勝的法寶
每次王京寫作業,我總在一旁催促,嘴上說著:“快,快寫!”“要速度,不要質量!”小王京也不時冒出一句:“豹的速度!”他媽媽沉不住氣了:“這是什麼學習方法?”湊過來一看:“呵,看這字寫得跟蜘蛛爬一樣,下筆順序也不對呀!”聽著妻子的牢騷,我和王京相視一笑,說:“順其自然!”她無奈地搖了搖頭,坐在旁邊看兒子寫數學作業,看他在解題步驟中如何“精兵簡政”。
反思學校模式教育的弊端,一種朦朧的意識在我的頭腦中形成,那就是“快”。我決定擺脫一年級的規範章法,把教育的重點放在思維的訓練上。
當今這個高科技時代,知識爆炸,科學技術瞬息萬變,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更大的價值。
可惜的是,我們生活中凡事不緊不慢不慌不忙的還大有人在,有些人善於開冗長的大會,精於天南海北的神聊,看著寶貴的時間逝去而毫不心痛;學校教育中,用很長的時間,去學很少的知識,用效率低下的反覆練習,去耗費學生的寶貴精力,這些都是浪費時間的表現。
看世界首富國家瑞士,他們的父母留給子女的遺產,無不寫明“時間”,把家裡的幾畝薄田送給兒子反倒成了一種罪過。我又何不效仿別人,留“時間”給兒子呢?
珍惜時間最好的辦法是提高效率,如果把小學生早期教育中的寫字練習,放在初高中也未嘗不可。因為這種早期“中國特色”的漢字教學,負面影響是持久的。小學生還不到釣魚、練字修身養性的年齡。為了寫得好,就必然寫得慢,這種慢的習慣會影響人的一生。
自然界中,如我們要打一隻蒼蠅,手還沒到,它馬上就會飛走,這說明它的反應能力是很快的。這種能力使它們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得以繁衍。這種能力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人有聰明的大腦,可以用來思考問題,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力,才有能力捉到蒼蠅。也許思考這個問題會令人發笑,但蒸汽機的發明和發電機的發明使生產效率成百倍提高,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飛躍,這些都源自於思考。
每一項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都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我國“863計劃”取得的眾多成果中,就包括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億次的銀河Ⅲ型巨型計算機,它一秒鐘的工作,相當於一個人計算六十年。它是將人的智力物化的機器,它是人腦的延伸,有一些功能甚至比人腦還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速度。
速度是人類在各項發明中所追求的重點。
《射鵰英雄傳》中的周伯通為什麼武功蓋世,就因為他能“一心二用”雙手互搏,這等於把“心”的利用率提高了一倍。每個國家都有特種部隊,也稱快速反應部隊,電視片中我們飽覽了這種部隊的無堅不摧。沒有快速反應,就不能控制局勢,更不能解決戰鬥,快速是決勝的關鍵。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筆頭作業是硬任務,不停地寫、寫、寫,這種單調的學習容易產生生理與心理的疲勞,使注意力分散,減弱學習的興趣,最後導致孩子對於時間沒有緊迫感,本來一小時可以做完的事,兩三小時還沒完成。
想到這些,我的計劃越來越清晰了,我就是要讓王京成為一隻敏捷有力的獵豹。
海邊的孩子都知道“初一、十五晌午飽,初八、二十三半夜落潮,晌午乾等潮起潮落”的諺語,而王京早已從月相的變化中知道了這種規律。
“王京,走,咱們去玩。”我略帶歉意地看了兒子一眼,發動了摩托車。
“去哪兒?”
“我帶你去滑沙場、去海邊。”
“太好了。”王京飛快地坐在了後面,“快開啊。”他知道我要帶他去落潮後的海灘,在那可以用每小時12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