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原來女孩在7年前出了車禍,斷了5根肋骨。在住院期間,當時只有17歲的她結識了一名同院病號,併發生了戀情。經過近2年的戀愛,兩人感情破裂。因為感情糾紛,這個兇手殺死了當時已19歲的女孩,並將女孩的屍體沉到了這個池塘,直到5年後屍體被發現。這個兇手做夢也想不到,事隔幾年,警察還是把手銬戴在了他的手上。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嚴懲。
除了對現場發現的骨骼進行種屬鑑定以外,法醫“蜀黍”還可以透過一些骨骼對死者的年齡、身高、性別進行推斷,從而縮小警察叔叔們的排查範圍。如果死者的骨骼和牙齒上有一些特徵的話,更能夠幫助法醫“蜀黍”儘快鎖定死者屍源,從而破案。
當然,法醫人類學肯定不僅僅只有這麼一點作用。圍繞著儘快找到屍源這一目標,很多法醫前輩們還充分利用專業知識,積極探索,研究了很多很高階的法醫人類學技術。
比如,現場發現了一堆骨骼,經過法醫“蜀黍”的推斷,知道了死者的年齡、身高、性別,可是這些條件還是不能幫助警察叔叔們找到屍源,那麼法醫“蜀黍”們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嗎?有!法醫“蜀黍”們用人類最有特徵性的骨骼——顱骨,還能做一些工作。
3。顱骨面貌復原技術
我們知道,人與人交往,熟識的最基本感官印象就是面貌。但如果死者變成了一堆白骨,他的面貌自然也就隨著軟組織腐敗殆盡而消失了。如何利用顱骨來恢復死者生前的面貌,成為一些法醫人類學家研究的方向。
經過研究發現,人類的相貌和其顱骨的外形有著直接的關係,而且人與人之間面部軟組織厚度也有相對穩定的規律。利用這種關係和厚度,法醫人類學家開始了一些實驗。
最初,顱骨面貌復原技術是採取最簡單的辦法——用軟橡膠泥,按人面部軟組織厚度和麵部解剖特點,在顱骨的石膏模型上進行塑像。很多朋友問了,面部軟組織厚度是可以塑像,但是人的五官的形狀、方向又如何確定呢?其實人的五官的形狀、方向和顱骨上的一些特徵點也有著密切的關聯。法醫“蜀黍”們利用這些特徵點,模擬出人的五官,就可以成功恢復出死者生前的面貌了。
顱骨部點陣圖
辛追夫人復原像,約37歲時,現存於湖南省博物館在這種方法的基礎之上,法醫“蜀黍”們研究出了一套計算機三維模擬系統,把人的顱骨的特徵點、軟組織厚度、五官生長規律等化解為數值,作為後臺資料。用計算機三維掃描技術把顱骨模型輸入到計算機裡,計算機便可以根據顱骨特徵點自動恢復出人的三維立體頭像。有了頭像,警察叔叔就可以釋出協查通告,大家也就可以透過通告上的模擬人像,發現可疑失蹤人口了。再經過DNA比對,便可確定屍源了。
這種方法不僅運用在偵查破案上,有時也運用於考古學中。比如老秦的老師——中國刑警學院法醫系趙成文教授'注',就曾經用顱骨面貌復原技術還原了2000多年前的馬王堆女屍的面貌。
4。顱相重合技術
不是所有的案件在排查屍源上都會遇到困難。有些案件查詢屍源的工作很順利,但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對骨骼的DNA進行比對鑑定,那麼就不能確定骨骼是否是警察叔叔們找到的可疑失蹤人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法醫“蜀黍”們又發明了另一種法醫人類學技術——顱相重合。
和顱骨面貌復原技術不同的是,法醫“蜀黍”們要用已知的顱骨,和已知的人物頭像照片進行比對,確定兩者是否為同一人。如果說顱骨面貌復原技術是一種“推測”的話,顱相重合技術就是一種“鑑定”。
某年夏天,一個男人到派出所自首,稱自己在幾年前殺害了妻子,並將屍體掩埋在一座山上。警察叔叔們立即出動,到男子所述的山上進行了大範圍挖掘,併成功找到了一具女性屍骨。經過年齡和身高的推斷,都很符合此人妻子的特徵。可惜,這名女性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已經不在了,也沒有留下子嗣。雖然可以做出骨骼的DNA圖譜,但是因為沒有親屬的比對,所以不能確定骨骼就是投案者妻子的骨骼。
如果不能確定骨骼的身份,即使是男子已經自首,也會因為證據不足而不能順利起訴審判,案件一時陷入了困境。這個時候,法醫“蜀黍”們想到了顱相重合技術。
法醫“蜀黍”把獲取的顱骨用計算機三維掃描技術輸入了電腦,再把這名男子妻子的身份證照片也輸入電腦。在同等大小、同等角度的情況下,進行了重合。重合後,計算機反映所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