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績與巴西攜手進入十六強。而中國隊也最終面帶顆粒無收的尷尬,開始準備第二天的返回。
第32節:天上人間
善於冷嘲熱諷的中國媒體,不知道這次會以怎樣的態度評價國足的表現。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6月28日
陰雨綿綿。
這樣的日子並不多見,尤其在這個風沙剛剛過去的古都………古老和現代搭配極不協調的城市。在霏霏細雨的上午給一個編輯回信說,連綿不斷的雨水,雖說緩解了旱情,卻也陰鬱了天氣,好在心情並未因此受挫,和著雨打樹葉的聲音睡覺,愜意涼爽,直睡到那雲層背後的日上中天……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唐後主李煜的這首《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將傷春懷國的苦悶思緒濃縮凝練在短短的文字中,也暴露了他的本質:詞人而非龍椅上的皇帝。文人掌權便會將文字中的情緒化和非理性運用到治國之中,這顯得單純而幼稚,無法勝任狡詐政客的身份,其結果就無法避免某種方式的失敗。郭沫若為不少批判者所詬病的一點就是其從政之後的作品和作為。“郭沫若本質上是一位浪漫的詩人,其才華也多表現於詩歌創作中;而當他轉向從政時,詩人與政治人的歧途就難免令其尷尬,甚至俗氣。”(溫儒敏《關於郭沫若的兩極閱讀現象》,《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第35頁)這也許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吧。
心中有俠義,何處不江湖?忘記了這句話的出處,卻一直記著並喜歡。偶然看到一張圖片,黑色的主背景中一抹紅霞無限燦爛,跋涉者的影子渺小而孤單,卻始終朝著有光的方向。圖片不大,只能佔據螢幕的十分之一不到。我在圖片下面寫下的兩行文字就是“心中有俠義,何處不江湖”,那一抹亮色放射出無邊的希望,激勵我走過每一個有風有雨的日子。我將之發給了幾個朋友,不知他們是否也如我一樣能夠從中汲取力量,但願。
獨立韓秋不寂寞
………讀《獨立韓秋》6月29日
和大多數人一樣,對於孔慶東的關注,源於那本《47樓207》。隨著瞭解和閱讀的深入,我更加欣賞孔氏文風,也曾在某憤世嫉俗的文章開頭引用孔氏名言:“北大,你不該墮落。”雖然我也寫過幾篇批判其文字粗疏匆忙的小文,要找出任何人的缺點都不是很困難的事,對於孔氏亦是如此,令其不快的指摘似乎也是“愛之愈深,恨之愈切”的緣故,就像孔氏對於“狗日的北大”、“挨千刀的北大”的批判。
《獨立韓秋》出版的訊息是首先從新浪網知道的,那裡不僅有孔氏專欄,而且有其新浪聊天的記錄,只是打字小姐和編輯同志的文化水準著實不敢恭維,於潔(餘傑)、錢力群(錢理群)、嚴家巖(嚴家炎)之類錯誤比比皆是。雖然該書大部分的文字已經收錄在其專欄當中,但我還是以不打折的20元價格在北大三角地書店將之買下。書中為幽默而幽默的痕跡明顯,卻也能夠贏得我會心一笑。
最為吸引我的不是新浪網發表的對文人生活現狀描述的文字,恰恰是那些網上沒有的“韓國日記”和“韓國家書”系列,滿足了我的“偷窺欲”,還有那些在文字中熟悉的當代文人的名字對我更是一種誘惑。“24日中午去曠新年家,申正浩、張福民在。一會兒又去了李書磊、杜玲玲夫婦,孟繁華最後去……下午去系裡,收到了周兵他們寄來的5000元,到周燕處補填專案申報表,溫儒敏與我談了半天,主要是中國教育報批判我編的《審視中學語文》一書的事情,讓我成熟,不要有壓力,說他替我頂著。溫儒敏是個好人。買了一張Windows98光碟。”
孔氏的忙碌從家書與日記中反映出來,自然很多時候都是和寫文章有關:“孟繁華電話約稿,文化月刊李開南約稿,電視臺約做節目。想起毛嘉的文章還沒寫,起來寫了一篇《國民黨是臺灣禍根》。”
具有原生態情境還原性質的文字,因其真實和較少做作而顯得尤為突出,特別是那些真實的時間、地點、姓名和情節,甚至還有老錢家的電話號碼(未落實其真偽,但似乎不假),很多東西可以看作是當事人隱私(筆者以為)的,卻在書中被一一披露,不知是否經過對方許可。想必孔氏也不至於大智若愚到混沌地步,這從那些日期斷檔的家書(電子郵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