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昕碳淶顧��剩�諉攔�說哪諦模���蘢乓懷】漲暗男牧檎鴆�R恢執遊從洩�娜ㄍ�暈;��姑攔�爍惺艿揭恢智八�從械娜爍襉榭鍘H歡�馱諞荒暌院螅�懷「�蟮奈;�姑攔�說木�竇負醣覽!�2002年,在美國商界相繼爆發出一系列商業欺詐醜聞,安然、安達信、世通、環球電訊、施樂以及默克等一大批聲名顯赫的公司紛紛爆出會計醜聞。從而使美國發生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誠信危機”。這場危機對於美國人來說,它對心靈的震撼程度以及財物損失已經遠遠超過了“9·11”事件。事後,一向老謀深算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痛心疾首地向世人宣佈:由於一系列此事件的發生,美國股市市值已經蒸發了八萬億美元!八萬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把全中國的家當包括整個國家的、老百姓的家當全部湊到一塊,也只是它的幾分之一。
這就是一種毀滅!而這種毀滅就是因為缺乏“誠信”所導致的。此事發生後,美國參、眾兩院緊急制定並一致透過了《商業欺詐法》,該法明確規定以後對那些財務欺詐行為將採取嚴厲的懲罰。至此,一場大規模的拯救“誠信”的運動在美國展開。而與此正相反的是,由於美國通用公司基於一貫的誠信原則,它已經連續五年被評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
信任也是一種約束
一位叫黃曉南的中國訪問學者,他在一篇題為《信任也是一種約束》的文章中,講述了他對美國社會中“誠信”的一種認知:
……當然美國這個社會有很多不好的東西,但撒謊在美國人看來是最要不得的惡習,猶如我們中國人看待偷盜一樣,為人所不齒。正因為如此,美國人不輕易懷疑別人撒謊,正如我們中國人不輕易懷疑別人偷盜一樣。所以,一般說來,你說什麼,人家就信,除非有規定須出示證明……
美國是個提倡“信用”的社會,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濟活動中都離不開信用。申請家用電話、管道煤氣、電、水、租房等等,都需要個人信用。公司貸款、貿易資金往來等,更要資信擔保。但所有的信用都表現會永遠記載在每個人的社會保險號底下。人的名字可以更改,但個人的社會保險號卻是從一而終。一旦發現作假或詐騙,個人信用就徹底砸鍋。到那時,在生活和事業中便會處處遇見”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窘境。正因為如此,人人把個人信用看得高於一切。
記得1994年我在加拿大渥太華的卡爾頓大學做訪問學者時,夏天到紐約旅遊。那天特意去參觀仰慕已久的大都會博物館。門口售票處的牌子上明碼標價成人票價——16美元;學生——8美元。
儘管我很清楚,美國人指的學生,不僅僅是在美國學習的學生,而且是來自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學生,但我還是吃不準自己算不算學生。訪問學者平時也與研究生一起聽課。可以說是學生,但又沒有像學生一樣交學費,也沒有學生證。我有心省下8美元,可又怕售票員要我出示學生證。萬一弄得讓人家懷疑咱撒謊,既丟“人格”,又失“國格”。
躊躇良久,我想了個兩全其策。我向售票小姐遞出16美元,同時又對她說,“我是從加拿大來的學生,如果……”我的下半句話是,“如果訪問學者也能夠算的話。”
可她還沒等我把話說完,就面帶微笑地問:“幾個人?”
“一個”。我回答說。
她很快遞給我一個做通行證用的徽標和找回的8美元,並笑著說,“祝你在這裡度過愉快的一天。”全然沒有顧及我一腦門子的“思想鬥爭”。
的確,那天我的心情一直很愉快,不僅僅是因為欣賞了大都會博物館精美的藝術和省下了8美元。
有了這種愉快的經歷後,心裡就時時想著珍惜它。就像一旦得到別人的尊重,就會加倍自重自愛一樣。
時隔6年,去年夏天我帶妻子和女兒參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門票價格依然如故,但我的身份已不再是當年的訪問學者,而是掙工資的駐美記者。儘管我和我妻子從外表來看要充當學生仍綽綽有餘,但出於對“信任”的珍惜,也為了自重自愛,我毫不猶豫地買了兩個成人、一個兒童的門票。儘管多花了16美元,但心情與上次一樣愉快,因為我沒有辜負別人的信任。
從此,我在心中形成了一種固執的想法:信任也是一種約束。
——引自《讀者》雜誌2003年第3期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由“誠信“所導致的彼此“信任”,成了美國社會群體生存的一種紐帶,同時也是一種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