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4/4 頁)
人也未曾覺得厭煩,也許是這個故事裡有一些啟迪我們的東西吧。
三碑亭的北面有兩對一丈來高的石人,那是一對身著補服,腳登朝靴,頭冠頂戴花翎的文官,和一對身著鎧甲、腰挎彎刀、頭戴帽盔的武將。男孩子們喜歡騎在石人的脖子上,給文官畫上一副大大的眼鏡,給武將畫上兩撇長長的鬍鬚。
不知為什麼,我第一次看到他們,就產生一種本能的反感,不自覺地把臉轉向一邊。文官麻木的臉上帶著虛偽的笑容,武將立目橫眉,貌似威嚴,卻更顯得愚鈍可笑。年事稍長,看了一些西方文藝復興以後的雕刻肖像,相形之下,才明白,這些石人讓人厭煩的原因是缺少人體的曲線和精神。轉而一想,封建專制制度是束縛人的精神的,沒有精神的肉體必然缺少優美的形態。這四具石像僵直的體態,呆板的神情不正活雕出封建時代忠臣良將的精神面貌嗎?
人們在陵區內漫步,聽見孩子們的歌聲笑語,看見賓士來往的拖拉機,會情不自禁地感嘆“換了人間”。是呀,昔日的皇家禁地如今已經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可是,如果你曾看見過人們在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宮牆下,木然走過的情景,是否會想到:舊時代遺留給我們的還不止這些。
我聽說過這樣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某大學歷史系的學生到西陵進行社會調查,一個參加過光緒陵建築的老人對他們說:“光緒帝可好了,我們幹一天活給三個大燒餅”。一個勞動力的價格只是三個燒餅,對於如此殘酷的剝削,被剝削者竟能感恩戴德,這怎麼能不讓人想起魯迅筆下那個可悲可憐而又可笑的阿Q。
清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卻也可以算是最“幸運”的王朝。它不同於秦漢滅亡於農民革命的連天烽火;也不同於宋明,傾覆於外族入侵的鐵蹄。
辛亥革命迫使清帝退位後,皇室還享有優厚的待遇,光緒的崇陵就是由民國出資峻工的。這未免讓人覺得滑稽,但仔細一想,這也很可以說明封建意識對人的束縛是多麼頑固吧!
四遊人們讚歎西陵的宏偉建築,喜歡在高大的宮殿前留影,可我這久居陵區的人卻很少去逛陵。也許是悲慘的故事聽得太多了吧!那些斑駁的宮牆和幽暗的宮室讓人覺得陰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