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1/4 頁)
五千兵卒能跑回來的也就三千來人,曹操顧不上詢問兵卒傷亡數量,第一句就問道:“曹洪,前方何人領兵,有多少敵軍。”
曹洪喘著粗氣答道:“主公,領兵的是太史慈和周倉,兩人手下至少有一萬兵卒,末將無能,沒能……”
“好了……不用說了”曹操揮手打斷曹洪的請罪之詞,心裡飛快的計算起來。
曹操是在計算李重的兵力,如果按照曹洪所說,太史慈手中有一萬多兵卒,李重手中有一萬兵馬,兩個人加起來手裡的兵馬就在兩萬五千人上下,那麼曹操很容易就計算出,巨平縣的甘寧手裡的兵力是多少……一萬五千人。
這個數字讓曹操冷汗直流,看來攻打巨平縣的夏侯惇凶多吉少了,別說指望夏侯惇救援自己了,夏侯惇能自保,曹操就要稍高香了。
前無退路,後有追兵,曹操猛然間陷入絕境。
曹操帶著三萬大軍來到曹洪和太史慈交戰的戰場,臉色又陰沉了幾分,太史慈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列陣阻擋曹操,恰恰相反,太史慈已經在路口修建了一個簡單的防禦工事。
一萬五千的軍隊被太史慈分成三部分,官道以西是周倉的營寨,官道以東是太史慈的營寨,扼守官道的是小將郭淮。
太史慈將最主要的任務留給郭淮是有原因的,如果比較武藝,郭淮肯定比不上太史慈和周倉,但是由於河北兵卒已經在官道上修建了一道一人來高的圍牆,所以扼守官道並不太一高個人的武勇,需要的是指揮能力。
日後的曹軍大都督郭淮在指揮能力上自然很強,雖然經驗不多,但對付這種簡單的局勢足夠了。這樣一來,官道兩側的太史慈和周倉就可以充分發揮個人武勇,衝擊曹軍。
也就是說,郭淮主守,太史慈和周倉主攻。
官道的西邊是亭撣山麓,可以依山佈陣,身為主將的太史慈自然要把好地勢讓個周倉了,自己挑選一個相對不利的地勢。注意,這個相對不利是和周倉比較的,而不是和曹操比較,如果和曹操相比,太史慈一樣佔據地利。
就在曹操到達戰場不就,樂進也敗退歸來,雖說樂進並沒有擋住李重兩個時辰,曹操也沒處罰樂進,能不被李重追著屁股打,曹操就已經很滿意了,曹操下令之時也是留有餘地的。
所有的軍力全部到達戰場,看看雙方的實力對比。
曹操現在大約有三萬兩千兵卒,其中有三千左右的傷傷兵,可戰之力大約在兩萬八九千人。
而李重的兵力要少一些,太史慈手下有不到一萬五千兵卒,李重和高覽手下越有一萬人馬,加起來合為曹操的兵卒一共有兩萬五千人。在兵力上李重稍落下風,但有一點李重要比曹操強,就是李重這兩萬五千人都是可戰之兵,受傷的兵卒已經回到博縣和巨平縣養傷了。
第三百一十五章 中原一戰定江山2
除去兵力,就要看地勢了,毫無疑問,四面合圍曹操的李重佔據絕對上風,攻守皆由自己決斷。
天時這東西不好說,涉及面太廣,但總體來說也是李重佔據優勢。
士氣這方面毫無疑問,也是李重佔據絕對優勢,兵力分配,李重手中有一萬多騎兵,一樣完爆曹操。兵卒的體力更不用說了,李重在漠北草原搶來的牛馬當作代步工具還是綽綽有餘的。
所有的方面李重全部佔據上風,這也是李重敢拿劣勢兵力和曹操決戰的主要原因。
此外,李重還有一點優勢,那就是李重有預備兵,而曹操沒有了。
介紹完實力對比,下面來看曹操和李重的大戰吧,首先看曹操的舉動。
曹操一見到太史慈的分兵方式,就暗叫不妙,就拿曹操必須攻打的郭淮來說,郭淮有一人來高的圍牆,一人來高的圍牆和城池比起來不值一提,但卻有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只要這道圍牆在,曹操的騎兵全失去用武之地。
這世界也不是沒有能跳過一人高圍牆的戰馬,但那有什麼用,曹操能湊出來幾匹。兩邊的太史慈和周倉也很討厭,他們都在高處,居高臨下的好處多了。
仔細的看過了戰場形勢,曹操立即下令:“全軍安營紮寨,曹洪巡營,務必要嚴加防備,防止李重偷營。”
“諾!”曹洪領命道。
緊接著,曹操又召開了一次緊急軍事會議。結果可想而知,在李重的四面合圍之下,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就是賈詡、荀攸也拿不出什麼辦法來,更別提許褚、樂進這些將領了,大家只能表忠心了。
曹操無奈之下,揮手叫眾人退下,閉上眼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