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4/4 頁)
沒有什麼意義了。莫不如撤兵山陰縣,再行抵擋,而且還能將張飛的領導拉長,也算是兩全其美了。
同樣,張飛軍中的諸葛亮也認為孫策必然要撤軍,建議張飛派一支軍隊截斷山陰縣和餘暨縣之間的官道,將孫策困死在餘暨縣。
但張飛並不是十分贊同諸葛亮的意見,沒有什麼其他原因,張飛也是為全盤考慮了。誠然,按照諸葛亮所說,派出一支軍隊確實可以在孫策退兵之時截殺孫策,但有利弊,孫策也有可能在張飛的援軍到達之前,一舉攻破這支軍隊。
而且派出軍隊截殺孫策,會造成攻城的軍隊數量減小,失去絕對優勢。派出的軍隊少了,和兵家大忌添油戰術就沒什麼兩樣了。
再者,徐曁縣和山陰縣之間有好幾條道路可以通行,張飛也拿不準孫策會選擇哪條道路撤軍,甚至孫策有沒有秘密撤軍的道路張飛都不清楚,這就是客場作戰的地理劣勢。
有道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張飛略一猶豫,孫策就已經準備完撤軍事宜,當夜就棄守徐曁縣,趕赴山陰佈防。
張飛道路不熟,也不敢連夜追擊孫策,也害怕孫策使用誘敵之計,只得按兵不動,待到天明再行定奪。
一夜之間,孫策撤軍三十餘里,張飛也做了最後的努力,派陳到帶兩千精騎追少孫策。
但很可惜,江南水網縱橫密佈,實在不利於騎兵行軍。陳到人生地不熟,根本就追不上孫策,還差點迷路,只得回來向張飛覆命。
張飛也預料到這種情況,並沒有怪罪陳到,帶領大軍徐徐而進,趕赴山陰縣。
到了山陰縣,孫策就已經在無退路了,山陰縣不光是會稽郡的治所所在,也是會稽郡的軍事重鎮、門戶。山陰縣再往東,就是上虞縣,餘姚縣,句章縣,鄮縣,和鄞縣,這五個縣距離極近,所以說這五個縣再加上山陰縣,就是整個會稽郡的經濟中心了,人口也佔到會稽郡的一半還多。
此外,再往南區就是剡縣,章安縣和永寧縣,這三個縣地勢偏遠,都不用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