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1/4 頁)
不能忍耐,也就相當於性格暴躁,當然,這裡的不能忍只是相對於而說的。看看曹操在官渡之戰時,處於多大的劣勢卻依然堅持不退,看曹操在和馬超大戰之時,丟盔棄甲,割須棄袍卻依然能淡然處之,就能看出來曹操性格之中的賤人樂觀之處。
反觀劉備,一旦吃了敗仗就惺惺作態,痛哭流涕,真假不說,在性格魅力上就不如曹操。而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戰就是夷陵之戰,被陸遜一把火燒了數萬大軍,蜀漢集團損失慘重,一蹶不振。
陸遜能擊敗劉備,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陸遜比劉備能忍。
最後一個霸主就是孫權了,說實話,孫權這個人在三國之中最不出彩,既沒什麼明顯的優點,也沒什麼明顯的缺點。說是孫權享父兄餘蔭,也不為過。
在三國時期,一直都是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死磕,孫權基本上參與不上爭霸天下的大戰也是有原因的。
江東集團有一個最明顯的缺點,就是權利斷層。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活的都夠長遠,並沒有權利斷層出現。而東吳則不同,孫堅和孫策都英年早逝,孫權弱冠之年掌權,差距太大了。
也就是說,東吳最少經歷了兩次大型的權利震盪時期,第一次就是孫堅身亡,孫策繼位。孫策的難處就不用說了,父親早亡,兄弟年幼,還要為父報仇,還要打下一塊地盤,其中苦楚難處不必細說了。
但到了最後,孫策透過浴血搏殺,終於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網羅了無數能臣猛將,周瑜、太史慈、張氏兄弟、甘寧等等奠定的東吳基業,可以這麼說,說孫策是三國時期第一少年英雄都不為過。
緊接著,孫策早死,孫策死亡的原因就不妄加揣測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蜘蛛的觀點已經在書中言明。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孫策之死造成了東吳第二次權利震盪,年幼的孫權繼位。不過孫權的表現就要比孫策差遠了,做事也不甚光明,打壓周瑜等老一輩將領,逼迫嫂子隱退(其實有一部分人是認為應該孫策長子繼位的,這個細節以後再說,蜘蛛不是湊字,性格決定命運,以後的大戰總要埋伏筆的。),在人品上就真說不過去。
劉備現在就有點犯了不夠忍耐的毛病,但還好,劉備現在只是不夠忍耐,並不是連戰連勝,信心過度膨脹。所以進兵之時只是略顯急躁而已,並沒有犯什麼局定性錯誤。
數萬大軍在江面上活動,船隊延綿數里,真有遮天蔽日的氣勢。
白天水戰也沒什麼偷襲一說,所以劉備的大軍一動,東吳這裡就得到訊息了。聽聞劉備想要決戰,周瑜嘴角露出一絲冷笑,在帥案之後站起身來,朗聲喝道:“列隊迎敵。”
東吳一共有三艘樓船,其中一艘作為周瑜的指揮艦,停留在後方,另外兩艘分別由凌操和陳武操控,攔住江面。古代的大船並不像現在那麼沉穩,所以凌操好陳武操控的樓船兩邊都下了萬斤碇石,把樓船固定在江面上。
兩艘樓船隻上都安裝這小型投石機,投石機能將石塊投擲到一百二十步上下,再加上高差,兩座投石機的投射距離大約在一百五十步(約一百八十米)上下,但準確率就不敢恭維了,基本上是打哪指哪。
這兩座投石機是東吳水軍最強大的火力輸出點,雖然準確率不高,發生緩慢,但普通的小船捱上一石頭,也就散架了。就是皮糙肉厚的艨艟鬥艦,也挨不了幾下,當然一艘艨艟鬥艦連挨十幾發石塊的機率太小了,劉備也不怕。
這種大船當然不是頂在前面作戰的,那是等著挨燒,樓船主要是發揮距離優勢作戰,所以是需要保護的。
劉備和周瑜在江面上大約投入了四萬五千人的兵力,各種船隻數千艘,這也是至今為止,最大的一次水戰。
劉備順流直下,主攻,周瑜穩紮穩打,以守為主。
一道大規模的水戰,就能看出來劉備和周瑜之間的差距了,劉備出兵兩萬五千人,佔據上游順風優勢,竟然佔據不到上風。
周瑜站在樓船隻上,負手而立,不停的釋出號令,身邊的傳令兵卒往來奔跑,忙得不亦悅乎。
而東吳的戰船更是進退有度,兩艘樓船穩如泰山,上面石塊呼嘯,箭矢如雨。
艨艟鬥艦作為主力戰艦冒火衝突,金鼓齊鳴。赤馬走舸往來穿梭,來去如電,兵卒奮勇,長槍如林。
(艨衝:艨衝是漢代水軍的主力船型。船體狹而長,機動性強,便於衝突敵船。此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左右前後有弩窗矛穴,敵不得進,矢石不能敗”。
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