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3/4 頁)
邊的文武雖說也很鄙視李重的黑心腸,不把自己的兵卒當回事,但也都齊聲附和道:主公英明!
李重英明不英明就不知道了,但曹操卻絕對算得上英明神武,曹操見到壓制不住李重,立即下令,軍陣分散,以便減少兵卒傷亡。
接到曹操的軍令,曹軍立即變換陣勢,拉長戰線。
就在曹操做出應對之後,李重也毫不猶豫的變換陣勢,別高估李重的軍事能力,李重做出的反應和曹操一模一樣,曹操拉長戰線,李重也拉長戰線,李重學的就是曹操。
可以這麼說,李重就是被曹操牽著鼻子走,但是,由於有望遠鏡,李重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曹軍的變化,甚至,李重都能看清曹軍的令旗晃動。在古代,指揮兵卒作戰沒有無線電啥的,無外乎是聲、色兩種方式。
怎麼說李重也算是久經沙場之輩了,身邊還有李儒、陳宮這樣謀士,判斷一下曹操的軍令還是沒有問題的,頂多是需要時間確定一下。
所以說,李重的動作僅僅比曹操慢上一籌而已,對於整體實力佔優的河北兵卒來說,曹操的攻勢,他們可以很輕鬆的應對下來。
李重這邊依照葫蘆畫瓢,曹操那邊皺起眉頭,心中暗付,李重的應變很快啊!不過,你李子悔想和我曹操鬥……還是差了一點啊。
想到這裡,曹操又命令夏侯惇領騎兵突襲李重的右翼,用箭矢壓制李重的中軍,試探一下李重的反應。
結果自然可想而已,夏侯惇帶領騎兵還沒衝出多遠,太史慈就帶著一隊騎兵迎了上來。
夏侯惇和太史慈兩個人在戰場右翼打的熱火朝天,血染沙場,但曹操的騎兵確實不如李重,所以沒過多長時間,夏侯惇就丟下上百具屍體,敗退回來。
李重自然不敢讓太史慈追擊夏侯惇,他怕中了什麼誘敵之計,卻在曹操心中落下個小心謹慎的印象。
殺退了夏侯惇,李重佔了一點小便宜,對現學現賣之計更是信心十足了。
接下來曹操又派兵繞到李重的後方,意圖擾亂李重的軍陣,但也被李重看破,派兵抵擋了下來,由於繞到李重的軍陣後方所需時間過長,李重準備的非常充分,甚至還讓曹操吃了一點小虧。
曹操驚怒之下,用盡全身解數,將夏侯惇的兩萬兵卒往來調動、陣勢變換莫測,對李重展開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但李重應對的滴水不漏,一次次的擊退曹操的攻勢,沒讓曹操佔到一點便宜。
必須要說明一下,現學現賣也是要有條件的,第一,你要快速做出反應,不能等到事到臨頭才動手,先發制人是戰場的通用規律。當然,後發制人也有,不過那是名將的專利,李重也就能羨慕一下而已。
李重很幸運,泗水之濱地勢平坦,還有望遠鏡防身,能做到這一點。
第二,你的兵卒一定要比敵方精銳,不然的話,每次都輸,就等於輸掉了整個戰場。這一點對李重來說也不是問題,所以李重才能堅持下來。
但就算如此,李重在和曹操的對戰中也是勝負個半,並沒有佔大什麼便宜,畢竟曹操還佔據著先手的優勢,而且曹操如果做出特別複雜的調兵行動,李重的動作還是有點跟不上曹操的。
這場廝殺從下午,一直持續到掌燈時分,曹操終於堅持不下去了,收攏軍陣,撤兵回營。
不是曹操怕了李重,而是曹操怕了李重的韌性。不管怎麼說,曹操也是處於防禦一方,而李重是進攻一方,一比一的傷亡比例,曹操是絕對不能接受的。雖然曹操也想一舉擊敗李重,收復青州,但也要視戰場情況而定。
其實曹操不知道,只要他在堅持一小會兒,李重就傻眼了。
李重穿越之前就是個龍套演員,打死他也做不出來夜視儀的,一旦天黑下來,李重看不到曹操的調兵情況,李重必輸無疑。
也多虧曹操不知道這種情況,如果事後得知李重的無恥剽竊行動,曹操都能氣個半死。
見到曹操全軍撤退,李重自然不會放棄追擊的機會,立即命令太史慈領兵突襲夏侯惇的後隊。
就算曹操在軍事上的才能出類拔萃,但撤兵之時也顧及不到後隊,這是戰場規律,撤兵約等於被人踢屁股。被太史慈帶兵一陣衝殺,足足損失了兩千多兵卒,總體算下來,曹操的三萬軍隊損失了五千多人,可謂是損失慘重。
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東美人入幕來
首戰擊敗了曹操,李重自然非常高興,勉勵眾將幾句,開始商議如接下來如何規劃戰略。
實際上戰略計劃早就商議妥當了,只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