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語言描述的,而是一個我自己用心感受到的世界。就說一些名勝古蹟吧,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很具體的標誌性建築,但實際上,那些東西離尋常百姓的生活實在是非常遙遠。打個比方說,北京人不會天天去天安門吧,我在上海當然也不會每天爬一趟明珠塔……是這樣吧?太不實際了!離人們的生活太遠了!所以,我旅遊的時候,從不以一個遊客的心態去觀看一個城市,而是融入其中,悄悄地關注人們是怎樣在那裡生活的。要想做到這一點,就不能光聽別人的解說,還得靠自己走遍那些土地。而且我認為,在一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還應該再加上一條,‘和萬人交流’,這才是完美的學習。”
“看來,你比較看重的是經歷,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一點我很贊同。”我高興地說,“在我們周圍,有些人外出旅遊就是遵循‘上車就睡覺,下車就尿尿,到處去拍照’的死模式,結果只能是‘回家啥也不知道’!這正是因為他們沒有用心去體驗,身在心沒在。”
“太對了!”湯玫捷提高嗓門說,“依我看,這個道理跟素質培養其實差不多嘛。比方說上美術班,你一進去,指導老師就像導遊一樣,告訴你這個世界是怎樣的,這一筆應該怎樣畫,那一筆應該塗成什麼顏色……可我認為,真正的美術學習不是這樣一個過程,而應該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出於對美的熱愛,對美的追求,用自己的心去操縱手中的畫筆,自己走進這個門。”
湯玫捷說得很對,進興趣班、參加各種比賽……其實只是一種經歷。只要是自己願意做的,就只管去做好了!有沒有名次真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感受。
聊到開心的時候,湯玫捷還忍不住告訴我說,就在升高二的那年夏天,她和一個好朋友計劃獨自去安徽自助旅遊;由於知道父母肯定不會支援,於是她倆就隱瞞了真相,把這趟出遊說成是一次夏令營活動;結果沒等回來事情就徹底穿幫了,她還被爸媽責罰一個多月不準出門。對此,湯玫捷卻毫不後悔:“我覺得這是一個選擇問題。與其說要幫助一個人提高素質,達到未來的某種成功,倒不如讓他從小就學會選擇。”
湯玫捷和同學的這次私自出遊雖然受了罰,卻也證明了她很有能力。她的爸爸媽媽發現,孩子離開大人半個多月,沒缺胳膊沒少腿,就連旅行袋和行李也都完好無損地帶回來了,不但先前自己擔心的“錢被搶了”、“包搞丟了”之類的事根本沒有發生,而且看到女兒這一路上玩得特別開心,還體會到了很多東西,以後也就不再過多地干涉她了。後來,女兒遠赴美國進行一年的學習交流,父母幾乎就沒擔心過,始終堅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行!
“說真的,假如沒有這麼一段經歷,我的父母肯定會說:美國太危險了!”對這一點,湯玫捷顯得很自豪。
的確,美國學校之所以最終確定了她,重要的一點就是,她的人際交往能力特別強。
而湯玫捷也是抱定了“和萬人交流”的信念去美國的。
美國希德威爾私立中學是華盛頓地區一所著名的中學,雲集著上流社會的子弟,克林頓總統的女兒就曾經在這所學校讀過書。學校每年都會招收兩名中國留學生。可是長期以來,中國學生卻給美國孩子留下了這樣一種印象:不愛說、不愛笑、更不愛戶外運動,整天就知道埋頭傻學,學得像木頭樁子一樣;數學成績好有什麼了不起?物理課上有出色表現又能怎麼樣?要是有種的話,就跟我們去體育場,和我們比試比試。
所以,希德威爾中學校長到上海復旦附中挑選交流學生時就提出要求:最起碼來交流的這個孩子得能說話;千萬不要來了又不說話,呆上一年就走!既然是交流嘛,美國人希望的就是,你能滿足他們對中國的好奇,更希望你給他們帶去自己國家的不同文化。
湯玫捷在美國學習了9個月後,徹底扭轉了全校師生和當地居民對中國孩子的印象。
到美國後,湯玫捷就讀於11年級。但是,她所選修的課程卻跨遍了所有年級,有些甚至還是大學裡的內容。在國內,她的英語還算不錯;可是到了美國,立刻就顯出了差距。不過,這可難不住自信的湯玫捷,聰明的她很快就找到了提升英語水平的方法。在她寄宿的美國家庭中,女主人是個學歷史的自由撰稿人。雖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有遛狗的習慣。所以每到那時,湯玫捷就會放下手中的事,風雨無阻地陪著這位“臨時媽媽”每天遛狗一個半小時,還陪著她養魚、喂貓……你可千萬別小看每天的這一個半小時,“收穫也許是在‘新東方’裡呆幾周都不能達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