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第3/4 頁)
能會成為大明與安南、占城、真臘等國的陸上通道。
既然最重要的是商業要道,又是鐵器、布匹、傢俱的產地,將來盤桓於此的商賈有多少,可想而知。
幾百上千,這都是郝風樓最為保守的估計,這麼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突然容納這麼多商賈,而商賈們既然來了,肯定要帶押貨的護衛,要帶馬伕,要帶大車、騾子、馬匹、夥計、帳房,因此,這幾百上千的商賈背後卻是數萬的人力。
在這種情況之下,必須未雨綢繆,立即著手眼下最急需的問題,這麼多人要吃住,要娛樂,這些其實也是生意,他們的貨物也不可能立即帶走,肯定還要暫時儲存一些時日,那麼貨倉、客棧、酒肆,甚至於青樓、賭坊都成了銅山集的必要設施,現在建起來,將來再租售出去,不但能掙銀子,也能緩解將來商賈們的所需。
郝風樓正說得口沫橫飛,卻不妨有人道:“有些意思,不過朕的義子滿腦子生意經,卻大是不妥,假若傳出去,豈不是給朕抹黑?”
說話之間,朱棣已是龍行虎步地揹著手踱步進來。
廳中頓時安靜了,這些個工長一個個面露驚訝之色,一時之間竟不知如何面對。
終於有人反應過來。兩腿一軟,拜倒在地:“草民見過皇帝陛下……”
“吾皇萬歲……”
對這些反應,朱棣顯得有幾分厭惡,揮揮手道:“起來,都下去罷。朕走到哪裡都是這些虛禮,萬歲?朕能享年八十便已足夠,至於萬歲之人,朕從未見過。”
工長們如蒙大赦,連忙退下。
倒是郝風樓和朱高燧二人更為震驚,雖然知曉陛下親征。可還是沒有想到陛下竟來得這樣的快,更何況,這皇帝突然一下子就蹦到了他們的面前,實在讓他們有些受不了。
因此二人反倒是最後反應過來的人,郝風樓和朱高燧連忙站起。朝朱棣行禮道:“見過父皇,父皇駕到。有失遠迎。實在萬死。”
朱棣瞪他們一眼,顯然今日的心情格外的好,並不以為意,只是笑道:“不說這些,都坐下。”
朱棣當仁不讓,已是大剌剌地坐在了郝風樓剛才所坐的椅上。郝風樓只好陪在末座,笑呵呵地道:“早就聽到訊息說是父皇親征,兒臣和趙王殿下皆是大受鼓舞,可是不曾想到父皇竟來得這麼早。”
朱棣正色道:“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方才朕聽你交代事情,雖然顯得小家子氣,事必躬親,可是頗有幾分經國濟世的樣子,怎麼,郝風樓,你竟做起了買賣?又是賣農具、工具和傢俱,又是要紡織,哈……朕的左膀右臂剛剛以一當十,剿滅了叛軍的義子,搖身一變又成了商賈嗎?”
郝風樓微微笑道:“其實兒臣是在平叛。”
朱棣不禁愕然,他不由失笑道:“你這傢伙又在胡說,這做買賣也是平叛?”
郝風樓正色道:“正是,所謂倉稟足而知儀禮,諒山這地方素來偏僻,表面上戶冊上的人口不多,卻有諸多土人,山中的人口竟是不下十萬人,此次民變,與其說是被叛軍挑唆,其實根子的問題還是這些人生計艱難。”
“因此,想要這諒山穩定,不再隔三差五的被亂臣賊子妖言惑眾,暗中裹挾。唯一的法子就是解決他們的民生。只是這麼多人單靠朝廷撥發錢糧卻是不夠,因此兒臣便想到了這個自力更生的辦法。”
郝風樓的話是有所保留的,他打著安置山民的旗號,真實的目的卻是為了郝家的買賣,當然,這是共贏的事,無論是郝家還是山民,雙方都沒有吃虧,只是郝風樓卻只說了一半,留了一半,只說了山民們會得到的好處,卻決口不會提郝家從中的受益,畢竟這是山高皇帝遠的地方,郝家在這裡大發其財,將來也沒人關注。
朱棣顯然來了興趣,他因為今日的心情格外的好,所以很有耐心,對郝風樓更加刮目相看,便想聽聽郝風樓這‘平叛’的方子是什麼。
郝風樓繼續道:“兒臣在這諒山瞭解了民情之後便意識到帶兵平叛只是治標,而讓山民們有飯吃有衣穿則是治本,只要他們一年辛勞下來能有口熱騰騰的飯吃,有蔽體的衣服,有誰會想著來反朝廷,又有誰會攻擊官府?兒臣想來想去便想到了一個法子,就比如這傢俱,兒臣讓山民們在山中伐木,兒臣再用錢財或者一些山民所需的東西與他們進行交換,他們伐木獲得了布匹、鐵器甚至是糧食,而兒臣則得到了木頭,這些木頭當然不能爛在兒臣的手裡,畢竟兒臣的布匹和鐵器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於是兒臣便將這些木頭加工起來,招募工匠,將它們打製成傢俱,這些傢俱打製之後命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