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第4/4 頁)
仍意猶未盡。放下筷子,飲一口熱湯。
“楊先生也用。”
“謝陛下。”
在楊瓚看來,烤甘薯,應該是近皮的部分最好吃。都給剝掉,立時少了滋味。不過,能在大明吃到甘薯,已是相當不容易。既然有得吃,就沒那麼多需要抱怨。
和天子用膳,自然要分餐。
五塊甘薯,分到三隻碗中,楊瓚和顧鼎各得兩塊,餘下一塊,則分於定武衛千戶。
甘薯入口,比不上後世改良品種,口感差了些,卻是格外的甜。
用過兩塊,楊瓚放下筷子。
端起熱湯,飲下一口,幾乎可以肯定,回宮之後,朱厚照必定下旨,令皇莊購買更多甘薯,遍尋佛郎機人,擴大種植面積。
上行下效,皇莊宮莊種植新糧,功臣勳貴總要有所表示。捨棄稻麥,全部改種不可能。一人種上幾畝十幾畝,集合到一起,都是不小的數字。
食用甘薯過多可能造成的種種問題,現在來看,全都可以忽略不計。無論邊軍還是邊民,首要面臨的是吃飽肚子。
肚子都吃不飽,何談其他。
軍餉本該出自國庫,邊鎮軍屯民屯為補充軍糧之用。
內庫不缺錢,但不能代替國庫。否則,朝廷何必設戶部光祿寺,何必建立國庫府庫。
只為給朝廷地方官員瓚銀子?
小冰河期的到來,迫在眉睫。
楊瓚穿越不到兩年,僅萊州宣府等地,發生的地震旱災次數,兩個巴掌都數不過來。遍及全國,地震水災不計其數。每月都有快馬飛馳入京,請求朝廷賑濟災民。
天災之下,百姓淪為流民,流民集結落草,釀成匪患。
匪患最嚴重幾地,官文所載,實是觸目驚心。
一切的根源,全在兩個字:生存。
凡是人禍,都有解決之法。
請下聖旨,楊瓚可以剿匪,東西兩廠和錦衣衛可以緝拿貪官。
天災降臨,實非人力可及。
氣候變化,災禍不斷。土地不豐,畝產下降,縱是連年減免稅收,甚至免除幾地稅收,也是杯水車薪,民生艱難。
甘薯的出現,讓楊瓚看到一絲曙光。
希望存在,就有前進的動力。
一瞬間,楊瓚很有衝動,請聖旨,造船出海!
握緊手指,咬住腮幫,感到一陣刺痛,發熱的大腦才慢慢冷靜下來。
還不是時候。
即便要做海上生意,也需等王參議在江浙立穩。
主管雙嶼,僅能做走私買賣,還要避開朝廷耳目。等到權柄增大,主政一方,便可利用當地資源,造雙桅海船,楊帆出海。
不求橫跨大洋,遠航新大陸,攔截歐羅巴海盜總不成問題。
為搶奪財富,歐洲君主可以不要臉面,大發劫掠證,使海盜行為變得“合法”。
楊瓚不過是參與其中,分一杯羹。主要目的不是金銀,而是糧食。當然,前者也是多多益善。
得到新航路的海圖,尋來足夠多的耐寒作物,從根本上夯實明朝根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