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2/4 頁)
啟稟娘娘,此乃臣份內之事,不敢言累。”
“大考在即,向愛卿要妥善安排學子,不論貧賤富貴,不能有所怠慢——此次大考考生之中,可有商戶?”
向忠如實回稟:“回娘娘,大考考生一百二十六名,其中商戶出身的有三十二名。微臣也和他們接觸過,無一不是青年才俊,才華橫溢。”
武潤點頭:“如此甚好。富強乃國之根本,本宮此次出使,見聞頗深,無論是雲國抑或是臨天,比之大商富強,不止一倍兩倍。本宮心中有了對比,更加堅定,要想強國,商業發展不能忽視。本宮也希望眾位愛卿放下成見,對大商子民一視同仁。本宮也著人制定了一些惠商重商的措施,以後會慢慢執行——當然,眾卿家放心,經商之人投機倒把,作惡多端本宮也絕不輕饒。”
向忠拱手:“娘娘所言極是,娘娘聖明!”
最後四個字喊得極為響亮,眾人條件反射地跟上——娘娘聖明!
武潤一眼掃過去,目光停留在苗東昇身上:“眾卿家可還有異議?”
苗東昇頓感一股無形的壓力籠罩全身,他也知此事定不會瞞過武潤,但他既然敢提出來,自然有應對的策略。他小心地出列:“啟稟娘娘,戶部改革之制,是先皇早些年就提出來的,只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實施。下官斗膽,敢問先皇所言是否還作數?”
武潤不置可否。
商子郢冷冷回答:“苗尚書口口聲聲說父皇制定了改革之制,也知道父皇一直未實施——那麼,你可知父皇為何遲遲不肯實施?”
苗東昇低頭:“臣愚昧,望皇上提示。”
商子郢冷哼一聲:“父皇在世之時,不止一次對朕說過,天下商戶,人數眾多,想改革,只怕非短時之功。之所以未實施改革,就是因為改革之制尚不完善——更何況,父皇並未書寫任何形式的文字,苗尚書又如何得知這改革的根本是約束商戶的發展而不是協助他們發展壯大?苗尚書所謂的改革,打著我大商天威的名號,說什麼上扶王室下安黎民,你就不怕會錯了父皇的意?”
苗東昇額頭有了細細的汗,太后一回來,小皇帝立即巧舌如簧,字裡行間轉眼就把責任推到他身上——他用先皇做擋箭牌,商子郢卻將計就計,反將了他一軍!他顫顫地開口:“皇上教訓的是,是臣魯莽了!”
商子郢又道:“父皇生前最愛與母后討論天下時勢,時常對母后的見解讚不絕口,並鼓勵母后談論政事,闡述己見——由此可見,母后所做之事,父皇必是同意的,否則,父皇也不會在遺詔裡讓母后輔佐政事!如今苗尚書提出與母后制度相左的意見,莫非是質疑父皇當初的決定?”
苗東昇立即跪下:“臣不敢!臣並非此意!望皇上明鑑!”
武潤淺淺地勾唇——這些話她可沒教他說!這小傢伙,還知道旁敲側擊地拍馬屁了!
商子郢知道,苗東昇一認輸,其他的人更不在話下,這是殺雞儆猴,也算是給他們一個下馬威!但商子郢更清楚,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武潤給予的,他希望,有一天,這朝堂之上,大臣們真正忌憚的,是他這個天子!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文武百官自然清楚了武潤的決心,一時之間,進入大考的三十二名商戶考生受到了格外的禮遇——看武潤的態度,明顯是想重用商戶,誰知道這三十二名考生裡面,會不會有像向忠那樣一步登天的?提前認識,總歸是沒有錯的。
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大考定在三天之後——這個時間也是臨時更改的,本來的計劃是州試之後的二十天,就進行大考,但因為武潤沒回來,這才拖到現在。
武潤是科舉制度的創立人,第一次選拔人才,自然要她點頭認同。
武潤也拋開了其他的事務,頻繁接見向忠、玉天成以及太學府眾人,反覆討論大考試題如何定製範圍。
之前的鄉試、縣試、州試,無不是集思廣益,採納了文武百官的好的提議,試題以治國、安民為主,注重的是學子的見識和態度,文采固然重要,卻被排在了次要位置。
這個提議曾一度遭到太學府的質疑,畢竟在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裡,唯有多讀書,博學多才,其他的治國安邦自然是手到擒來。
武潤自然不會為其動搖自己的想法,有些人的確文采卓絕,卻只適合文學創作,並不適合做領導管理一個州,一個縣,甚至一個部門。
最終,武潤力排眾議,以強硬的態度拍板,定下了大考的試題。
自然有人不服,可身為臣子,他們只能聽從,但也不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