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更新時間2011…8…21 17:14:07 字數:1697
黃子澄(1359—1402)以字行,又名黃湜,分宜大崗山澧源村人。分宜澧源(今為大崗山鄉大坑村)人。生於元順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明大臣。洪武中會試第一。伴讀東宮,累官至太常寺卿。曾與皇太孫談論削藩事。皇太孫即位,是為惠帝,命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共謀奪藩王權。除周、岷、代、齊、湘五王后又削燕王,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子澄與齊泰不善軍事,連遣數將均敗。燕王攻下京城(今南京市),奪得皇位,是為成祖。削藩引發燕王朱棣在1399年發動靖難之變,朱棣在1402年奪得帝位後,子澄被俘不屈,肢解而死,族人無少長皆斬,姻黨悉罰戍邊。”靖難”,是明成祖朱棣篡奪他侄子允炆帝位遁詞。結果是朱棣得逞了。黃子澄是忠於朱允炆的,在這所謂“靖難之役”的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他做了“無慚臣節”的犧牲品。“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這是封建社會的準則。
黃子澄因株連九族,稗官野史,亦少流傳,遺稿散失殆盡。現見諸史志者,僅存李景隆師敗》、還洞庭》、酬姚六丈》、送劉醫士歌》和大崗山廣慶寺記》等詩文17篇。黃子澄有一子改名換姓匿藏,倖免於難,到了明仁宗時獲赦,有子孫在明武宗時考取進士。
社會對他的評價:由於黃子澄慚臣節,不降服朱棣,被朱棣殘酷地殺害,還禍連十族,所以舊時計程車子都歌唱黃子澄的節義,鞭撻朱棣的兇殘,如趙遜顏的過太常祠》詩曰如公節義振義秋,不負科名第一流。晁錯計紓憂更切,景隆
薦誤恨難收。一朝鼎鑊君臣薄,異代蒸嘗奸宄羞。最是傷心株連處,還多十族雙眸。這詩在讚歎疾風勁草、百折不移的黃子澄,針砭鼎鑊臣僚、株連十族的朱棣的同時,還對黃子澄參與這場鬥爭的得失作了評價。
建文時期:惠帝為皇太孫時,曾問子澄:諸叔藩王皆擁重兵,如有變端,怎麼辦?子澄答道:諸王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可以六師監之,誰能抵擋?漢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後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啊!太孫是其言。此後,每呼子澄,必尊稱黃先生。及惠帝即位,更是倚重信任,與齊泰同參國政,共商削藩事宜,首先剪除周、齊、湘、代、岷五宗王。子澄升為太常寺卿。朱允炆即位後,任命黃子澄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同參國政。惠帝有意削藩,黃子澄便與齊泰計議。齊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動手,黃子澄有不同意見,認為“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最後子澄的意見被採用,周王等五個藩王先後被削藩。朝廷用黃子澄和齊泰的計謀,調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帶調動軍隊以監視燕王。燕王朱棣知道朝廷準備對他動手,先以病重為藉口,請求朝廷容許留在京城的三個兒子返回北平。齊泰反對放還三子,黃子澄卻說:“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結果朱棣三子獲准回去。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叛亂,上書朝廷指稱黃子澄和齊泰為奸臣。惠帝派老將耿炳文討伐,初戰不利。惠帝聽從黃子澄的建議,以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