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第2/4 頁)
有誰上誰下之分。
但是當今晚,戚暮用這把修長美麗的瓜氏琴演繹出了無人可以抵擋的動人琴聲後,不少樂評家已經在心中猜想到:恐怕,再也沒有人敢說這位年輕的小提琴家無法駕馭住瓜氏琴了吧!如果這都算是駕馭不住……那世界上還有幾個人敢說自己駕馭住了?!
在這場演出結束的第二天,從全球各地蜂擁而來的好評聲已經要將維愛淹沒。往年他們已經習慣了這些觀眾熱情的讚美,但是今年,維愛專門負責樂迷的部門還是忍不住地感嘆:“啊!幸好已經是網路時代了啊,這要是樂迷們一個個地打電話過來……那得加班到幾點啊!!!”
音樂會結束後,《維也納之聲》、《留聲機》、《古典之聲》等多家著名的古典音樂雜誌、報刊都對這場音樂會進行了相應的報道,就連歐洲知名的《泰晤士報》、美國的《太陽報》都在大力地讚歎這場音樂會的完美演出。
但是這些文章,戚暮都只是看過一遍便沒有再多注意。無論是對於他還是對於維愛來說,再多的讚美已經只是錦上添花,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進步空間以及不停的創新,如何突破自我——這才是他們所需要去努力奮鬥的。
而在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新年音樂會結束的第三天,當戚暮陪著自家老師在維也納逛了幾天後,這位遠道而來的小提琴大師終於是決定動身回巴黎。
將阿卡得教授送到了維也納國際機場後,戚暮仍舊依依不捨地一直目送他走到安檢口,當真的是不能再往前送了後,形容昳麗的青年才失落地低下頭,語氣低沉地說道:“老師……您真的,就不能再多呆一會兒了嗎?”
戚暮至今還記得,兩年前當他第一次在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的面試教室裡見到這位大師的時候,對方調侃地考驗了他幾句,他沉著冷靜地一一回應下來。那時候,他只覺得這位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大師果然是脾氣古怪,卻還沒有真正理解對方。
而如今,他已經和阿卡得教授相知相交,成為了最明白對方的老師和學生。這種感情並不是上輩子戚暮在日內瓦音樂學院和德維爾教授的那種,畢竟後者當時還同時教了十幾位學生,戚暮只在每週的課上可以與這位老師進行交流。
但是和阿卡得教授,戚暮卻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對方作為一位老師、一個長輩,給予自己的關懷。他們一起研究如何將某首曲子的指法演奏得更為完美,也一起尋覓樂曲中所需要的某種情感、情緒。
亦師亦友,師長如父。
這些詞語,都完全可以用在他們二人的身上。
因此,當再次面臨分別的時候,戚暮不由自主地問道:“老師,我真的不想和您分開,您真的不可以留下來嗎?”
面對自己最心愛也是唯一的學生的挽留,阿卡得教授坦然地一笑,道:“小七,我已經老了,無法再帶給你更多的東西了。巴黎是一個養老的好地方,我也很喜歡那裡,你就不用在這個問題上再說下去了。”
早已知道自己會得到這個答案,但是戚暮還是有些不死心:“老師……”
“你的演出,非常出色。我這一生見過五位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首席,第一位是彼得,他在維愛的時候我才剛剛入門。那時候的我還無法評價他的琴聲,但是現在透過那些古老的記憶,我想……他是很出色的。”
“第二位是沃夫岡,他的琴聲十分深厚洪亮……”
……
“第四位是扎耶夫。他是我見過的最平凡的維愛首席了,無功無過,只能說勝任這個角色,卻無法帶領這個樂團實現什麼成就。而第五位……”
說到這的時候,阿卡得教授倏地停住,他抬首看向了眼前這個俊秀漂亮的孩子,朗笑道:“這第五位,就是你,小七。你是維愛最年輕的首席,23歲就得到了這樣的地位,並且擁有如此出色的實力。我從小都相信,在古典音樂上從來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的說法。莫扎特就是可以在6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而舒曼就是可以在7歲的時候就自己作曲。”
戚暮忍不住地說道:“老師,您也很出色。”
“哈哈,我也厚臉皮一下,我確實很優秀。然而小七,上帝從來都是有所偏愛的,我不否認這一點,也一直努力地去奮鬥。用勤奮一點點地彌補差距,這樣就算我這輩子都無法成為莫扎特,我也可以成為裡德·阿卡得。”
見著戚暮無可奈何的神情,阿卡得教授笑了笑,又說道:“好了好了,小七,你已經逐漸地在超越我,以後還要繼續努力知不知道?”
戚暮認真地點頭:“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