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第1/4 頁)
不過兩個小時,美國知名作曲家洛克大師便將這首曲子的樂譜全部撰寫下來,在自己的推特上發表了樂譜的一個小角,供大家遐想,並且附言道:【這真是一首美麗的曲子!月光下的暮色,原來竟然是這麼樣的含義!畢竟作曲家沒有確認將曲子公開,我就暫時不公開曲譜了,但是這首曲子真的是太棒了!值得一聽!】等洛克大師發了這麼一條推特後,越來越多還不知情的樂迷紛紛炸開,開始仔細地聽這首曲子來。每一次聽都能從其中發現與眾不同的東西,每一次聽都能得到深刻內涵的體會。
無論是戚暮沉鬱頓挫、宛若金屬的鋥亮琴聲,還是克多里激昂熱烈、彷彿燃燒的唯美旋律,這首曲子的美完完全全地被這兩位偉大的小提琴家表現出來!
那是一種輝煌耀眼的燦爛之美,月光的明亮與暮色的絢爛,在琴聲之中綻放得美豔奪目,仿若是煙花升到了夜空的最高點,最後轟然一下炸裂!
那種刺目肆意的美麗,真是奪目明豔到讓人無法忽視!
而在這場合奏會中,不僅僅是《月光下的暮色》,戚暮和克多里合奏的《鐘聲》、《引子與迴旋》、《a大調》……每一首曲子無論是從技巧還是感情來分析,都達到了小提琴水平的巔峰境界。
甚至有在場的樂評家用一句話感慨道:【這兩位年輕的小提琴家,大概就代表了未來幾十年內,全世界古典小提琴樂壇的最高水平吧。】由於合奏會剛剛結束不過幾個小時,所以無論是樂評家、音樂家還是現場的觀眾,都只能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表達一些觀點看法。
而等到三個小時後,還是《維也納之聲》的官網先發出了一篇長達2000多字的樂評,毫不吝嗇地用華麗優美的詞藻讚美著這場世界著名的合奏會。
【或許只有用“上帝的聲音”才能形容這麼一場偉大的音樂會了!你完全無法想象在現場聽到這兩位小提琴家合奏時候的場景,這已經不是一種曼妙的天籟,而是兩種美麗聲音的疊加!它完全超脫了“11=2”的境地,它是無限美麗的新世界!】【……克多里和戚暮的水平自然不用多說,前者自六年前成為柏愛的首席小提琴手以來,已經在樂壇中擁有了不俗的地位,用“最正統的小提琴家”來稱讚他,也毫不為過。而後者雖然只是在最近三年崛起,但是戚暮的成長速度卻頗為驚人。無論是其魔術一樣的炫技技巧,還是豐富細膩的感情,都讓人無法不為之動容!】【“伊蒂絲”與“布尼爾”也不愧為世界上最搭配的斯式琴,他們的聲音好像從遙遠的18世紀走來,帶著斯特拉底瓦里獨有的圓潤與純淨,將《月光下的暮色》演繹出了純正的天使之音……】這樣的樂評,已經完全無法用讚美來形容了!《維也納之聲》作為歐洲樂壇的重要雜誌,即使是發表在網上的文章,也很少會用如此誇張的文字來形容一場音樂會,但是所有讀者都知道《維也納之聲》從來都不會偏袒某個人。那麼只能表示……
這場合奏會真的出色到難以想象!
越來越多的樂評如雨後春筍般的冒了出來,即使現在已經是大半夜,這些樂評家的熱情也沒有分毫地降低,由此可以預見,在第二天的各大雜誌報刊上,將會出現多少雪花似的好評!
與倫敦隔了小半個地球的華夏,此時正是凌晨三點。華夏大地陷入了一片安靜的睡眠,但卻有不少熱情激動的樂迷紛紛興奮地敲打著鍵盤,在微博、貼吧、論壇等各個地方發帖、留言。
“戚暮”名字在四個月前與閔琛舉辦了一場合奏會……不,應該說是與“閔琛的愛人”畫了個等號後,就完完全全地進入了所有華夏古典愛好者的視線裡。不要責怪這些古典愛好者只認識閔琛,實在是因為後者早在十幾年前就在世界成名,成為華夏古典界的驕傲。
而如今,他們又多了一個值得驕傲的音樂家,他們當然得更支援這位年輕的小提琴家,況且這個年輕人的小提琴還是那麼的優秀出色!
無數的網民都悄悄地在半夜三更發著帖子,而在一個名叫“小七俱樂部”的粉絲論壇裡,那帖子更是刷刷地不停翻滾著,幾分鐘就重新整理一頁,速度實在驚人。
lz:【今天能夠在倫敦聽現場真是太棒了啊!柯芬園的音樂效果特別棒,小七今天穿的也特別帥!我偷偷摸摸告訴你們,今天小七的右手上還戴了和閔神的那個手鍊!】1l:【羨慕嫉妒恨!!!我也想看到活的小七啊!】2l:【我也好嫉妒嚶嚶嚶嚶,好想去看活的小七嚶嚶嚶嚶!】3l:【……等會兒,難道就我注意到了……小七還是戴著那個手鍊嗎?!這也太秀恩愛了吧!之前小七在參加薩爾茨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