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關鍵詞一:“自主自律”
目前國內高校研究生基本仍過著“群居”生活,條件好的兩人一宿舍,差的四人甚至五六個一宿舍的都有。年輕人在一塊兒,又沒有迫在眉睫的壓力,很容易就懈怠了。上網,看碟,打牌,玩電遊;夜裡一兩點就寢,一覺醒來不知道該吃早飯還是午飯;室內的燈光永遠是昏暗的,樓道里邂逅永遠是穿睡衣的;一學期見不著導師幾面,為數不多的幾門課還是能逃就逃。大家都清楚,讀研是一項沒有風險、旱澇保收的投資,即使什麼都不付出,三年之後一人一紙證書也是跑不了的。於是,本來你還想學點東西,看大家都在混,也就不由自主的陷落了。環境就是如此,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但你心裡一定要有自己的算盤,把影響降到最低,做自己該做的事。畢竟自己曾為了這三年付出太多,揮霍是不明智的。很多問題現在可以迴避但終究還是要面對。既然你將自己走入社會的時間延遲了三年,這就意味著你要在這三年中使自己準備得更充分,比別人更強大。證書固然可以證明身價,但實力永遠是第一位的。
關鍵詞二:“目標明確”
許多即將讀研或尚在拼搏的人或多或少對研究生生活有一些誤解:三年啊,可以啃掉多少本書,結交多少知己,領略多少風景呢!別人在職場奮力拼殺頭破血流,我們儘可以氣定神閒,生活如流水。但事實並非如此。三年一晃而過,一年半修滿課程,一年半寫論文,還要找工作,哪還有時間讓你厚積薄發!也許就在你還對閒雲野鶴般的生活津津樂道的時候,你已經悄然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這時,你拿什麼為你的選擇增添砝碼呢?所以,我認為跨入研究生階段後,應該儘快為自己設定新目標,根據目標有針對性地準備,而不是東看看西瞧瞧,走到哪兒算哪兒。
想想我們一路走來,其實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果說考上大學之前,年少的我們可能並沒有自主地感受到它的存在的話,那麼考研則是我們第一次自主地將自己的選擇和自己的需要、未來的前途聯絡在一起。於是我們真心實意地付出了,明知結局不一定是成功,卻也無怨無悔。可是上了研之後,我們一下子變得不知所措。夢想已經抵達,列車卻依然行駛,明知下一站何時停靠,卻不知該去赴誰的約會。有目標才有意義,否則很容易因為看不到意義而輕易否定了自己所做的選擇和曾經為之付出的努力,進而否定當下的生活。有目標才會義無返顧,因為我們知道所做的一切是有價值的。所以,當務之急是給自己一個理由繼續拼搏。
具體地說,你是立志走“學院派”之路呢,還是邁出校園尋找自己的位置,或者還想到海外尋求更大的發展?這些都要想清楚,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做準備。
如果你對自己的專業充滿感情,並立志獻身學術,那麼考博是繞不開的。你應該紮實地學好專業課,多與導師接觸,有可能的話參與他的研究課題。或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點,深入研究,多寫論文並爭取發表。注意,發表文章對考博至關重要!與考研相比,考博的成敗與導師的關係更密切。導師對你多一分興趣,你就多一分成功的希望。導師憑什麼對你有興趣?當然憑你的科研成果。也許在你沒有任何成果的情況下導師也會先同意招你,但到了考試結束決定錄取誰的時候,你那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的履歷將是致命的!如果你希望求學海外,那麼需要準備的就更多了,包括英語考試、申請學校、簽證等等都是非常耗費時間、精力、金錢的事,都必須早做打算。更多的人只是把讀研當作就業的一個臺階,那麼就必須根據將來擇業的方向,提前從事一些實踐,積累一定的經驗。
關鍵詞三:“社會實踐”
按理說利用課餘時間打工是無可厚非的,一來每個月兩百多元的補助實在微不足道,二十好幾了,老向家裡伸手總有些過意不去;二來,打工也可以增加一些社會經驗,對日後求職多少有一點幫助。研二是打工的高峰期,這時學分修得差不多了,許多同學做起了兼職,有的名曰兼職,其實幹的是全職的活。但我認為,只要家庭不是很困難,經濟上負擔得起,就儘量不要讓打工佔去我們太多時間。畢竟我們不是指望這三年來掙錢的,而且事實上這些收入對我們的生活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如果一心一意光想掙錢的話,那還不如當初就不要考研直接工作,不是比現在這樣零零星星的要賺得多嗎?既然選擇了讀研,就應該好好積累資本,為的是將來賺得更多。我們有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說,30歲之前踏踏實實學習,30歲之後money主動來找你,這是有道理的。實在想做的話,就找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