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5 頁)
進士,曾任溧陽縣尉、協律郎等職。有《孟東野集》。孟郊創作態度十分嚴謹,他作詩苦思深慮,慘淡經營,詩風樸質深摯,善於用白描手法寫景述情,卻能產生生動形象效果。前人說:“郊寒島瘦”,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孟郊詩的特點。
�
遊子吟
五言樂府
孟郊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註解】:
1。遊子吟:作者自制蝗樂府詩。
2。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3。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賞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千百年來萬口流傳。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絃,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昇華。用簡潔的詩句,寫出了普天之下母親對兒女深摯的愛。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
�
登幽州臺歌
七言古詩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註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歌,古詩的一種體裁,有短歌和長歌兩種,這首詩屬短歌。
2。悠悠:渺遠的樣子。
3。愴(chuang4)然:悲傷淒涼。
4。涕:眼淚。
【賞析】: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諫,但懷才不遇,沒有被武則天所採納,屢受打擊,心情鬱郁悲憤。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寫下了這首蒼涼悲涼的千古絕唱,藉以宣洩自己胸中的塊磊。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後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詩的語言勁健有力,質樸自然,催人自省,激人奮進。用散文句式,對後來的自由體詩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陳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武則天當政時,初任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有《陳拾遺集》。他主張改革六朝以來浮華頹靡的文風,標舉風雅比興、漢魏風骨的優良傳統。他的詩質樸蒼勁,不事雕飾,氣勢雄厚。
�
古意
七言古詩
李頎
男兒事長征,
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
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
須如蝟毛磔。
黃雲隴底白雲飛,
未得報恩不能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
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
使我三軍淚如雨!
【註解】:
1。古意:猶“擬古”。
2。事長征:從軍出征。事,從事。
3。由來:從來。
4。輕七尺:猶輕生甘死。
5。磔:張開的樣子。
6。解:擅長。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戍邊將士的英雄氣概。詩題為“古意”,標明是一首擬古詩。首六句寫戍邊豪俠的風流瀟灑,勇猛剛烈。後六句寫見得白雲,聞得羌笛,頓覺故鄉渺遠,不免懷思落淚。離別之情,征戰之苦,躍然紙上。詩寫出了長征男兒性格的兩個側面,即血性與柔腸兼而有之,同時也流露出邊地軍民渴望和平的厭戰情緒。
李頎
(690…751),東川(今四川省東部)人。年少時在潁陽(今河南省許昌附近)居住。開元十三年(725)中進士。《全唐詩》錄其詩三卷。李頎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