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4/5 頁)
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
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
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
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
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
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
血色羅裙翻酒汙。
今年歡笑復明年,
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
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
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
前月浮樑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
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
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
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
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溼,
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
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
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
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
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卻坐促弦弦轉急。
悽悽不似向前聲,
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溼。
【註解】:
1。琵琶行:這首詩作於憲宗元十一提(816)秋。原題為琵琶引,引、行都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
2。左遷:貶官。
3。凡:共。
4。暗問:低聲詢問。
5。間關:鳥鳴聲。
6。水泉冷澀:聲音如同泉水從結冰的水道上流過那樣滯澀。
7。蝦蟆陵:下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8。秋娘:歌妓們的通稱。
9。爭纏頭:競相贈送財物。
10。鈿頭銀篦(bi4):婦女頭上飾物。
11。浮樑:江西景德鎮。
12。嘔啞嘲哳(zha1):形容聲音嘶啞雜亂刺耳。
13。向前:剛才。
14。青衫:唐官員以等級穿著不同顏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級的服色。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長篇敘事詩,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透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詩的開頭寫琵琶女的出場。“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迴盪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的主題奠定了基石。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調”之“有情”,然後“弦弦”“聲聲思”,訴盡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無限事”,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然後進而寫琵琶女自訴身世:當年技藝曾教“善才服”,容貌“妝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然而,時光流水,“暮去朝來顏色故”、最終只好“嫁作商人婦”。這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描寫,與上面她的彈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最後寫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襯,處處點綴。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覆吟誦,蕩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