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3 頁)
看到一隻死鳥,他回家哭得很傷心。這都是引導和賞識孩子,促成轉化的契機呀。
還有一個8歲小女孩各方面成績比較出色,加上家長的寵愛,便養成了驕傲的脾性。她總是跟老師搶話頭,指出“老師這裡不對”;她喜歡舉手發言,老師沒看見她舉手,她自己站起來就講;上課看課外書,看到好玩處大笑不停;老師剛走她就在黑板上亂寫亂畫。老師說“這個孩子很反常”,不喜歡她有時還打她。父母帶她到醫院和活動中心做各種檢查和測試,結果什麼問題也沒有。
這僅僅是8歲的兒童呀,看看他們受到了老師怎樣的管教。調皮淘氣不是孩子的過錯,老師動不動就懲罰和傷害他們,結果會怎樣?那個男孩回家常對媽媽說:“我盼著我快點老,我老了以後就死了,媽媽我想自殺。這個小學對我這麼不好,我到時候把它給炸了!”聽著孩子這樣駭人聽聞的傾訴,我們教育工作者不禁捫心自問:這到底是誰的過錯?!
孩子的心靈世界本來是純淨的,純淨得就如一方藍天一張白紙。他們的眼中本來沒有是非善惡,是家長、老師和成人社會在這張白紙上描出五顏六色。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有問題,分明都是成人不當言行的反饋和折射,而大人的不當懲罰更在加深著這種戕害。
中學生也不過是十來歲的孩子,他們的人格還處在人生的可塑期。即使他們犯下了非常嚴重的錯誤,我們的師長、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是充滿愛心地帶他們迴歸正確的軌道,而是認為他們不可救藥,由此就非要以自己的態度讓他們明白,自己只配破罐子破摔。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教育的悲哀?
如果學生本來就什麼都好,不出任何問題不用師長操心,那還需要教育幹什麼,我們下大力氣培養教育人才為了什麼?這一年來,筆者深入採訪了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即書中這位霍老師,每每被她的教育成功案例所感動。她在小學任教多年,轉變過的“壞孩子”太多了。這其中有敢於打罵老師的孩子,有“橫行霸道”的孩子,有嬌生慣養的孩子,有自私自利的孩子,有淘氣逃學的孩子,有偷盜打架的孩子,有坐車不打車票的孩子……結果呢,他們都轉變成了愛老師愛別人知道上進的好孩子。霍老師的教育格言就是“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怕孩子偶爾犯錯誤,不怕孩子身心有問題,關鍵是我們的教育能夠改變什麼?
如果我們的教育是如此軟弱,面對學生的種種問題束手無策,這種教育是失敗和令人悲哀的。能不能改變什麼,這是判斷教育成敗的一個標準。當我們面對“問題學生”,先不要不假思索地嚴加懲戒,我們先得問一問自己,我們的教育到底改變了什麼,它到底又該如何去改變。1224(原載《人民日報》,此為“今日新語”開欄之作)
後記:你的思維是什麼模式
很多時候,人的成功在於思維方式。書中霍老師能夠集教育之大成,在她的人格和愛心之外,還有思維方式的與眾不同。她的智慧在於總能打破常規和思維定勢,以別人想不到或不曾想的方式,去創造教育的奇效。當然這種創造都是基於她對孩子們的愛。
她所倡導和實踐的是一種人格教育,也是個性化教育,這種個性化是雙向互動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思維的個性化。個性化教育,是對於教育主體雙方的客觀要求,不光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教育者的施教行為更得具有個性化富於創造性,教育行為對孩子是一種示範和身教。而創造靠什麼呢?就得靠思維的個性。創新教育,就得破除舊習陳規和思維定勢。
教育的本質規律的確相通,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難以割裂。這部教育寓言的啟示性,對於家長和老師同樣適用。因為它已經深入到一種本質的層面,不再是就事論事了。在某種程度上,思維方式也就是人的觀念,觀念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特質。本書對教育觀念和具體行為的啟發因此更加深刻。
任何事情的成功其實都是相通的,一本書的個性創造同樣在于思維方式。當書中人物的思維、行為和我們處於不同的層面時,才會產生啟發。這本書的獨立價值和藝術魅力,同樣來源於此。新浪網文教中心總監侯小強先生,在給本書作的序言當中,已經對此作了一些闡發,值得細讀一下。
教育的成功重在互動而勿灌輸,富有情趣的閱讀也不該是單向的。因此,本書作出多方面的努力,首倡互動閱讀,伴隨整個閱讀過程。
這主要包含三項動作——
一、有獎校正。
請您仔細閱讀本書全部文字,對每一處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