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4/4 頁)
再者,安祿山文化低,武夫而已,沒有文書者,又何能爭天下……”
她伸出手,輕輕地掩住他的嘴:“我們在一起,不要論天下事,你聽,下面蟋蟀鳴聲,比賀懷智琵琶獨奏還要好聽!”
於是,皇帝吻著她的手心,傾聽著蟋蟀的鳴叫。
夜將半,她再向牛女雙星說:“生生世世,永為夫妻!”
感情在欲的境界之外昇華,他們都想望著永恆。
(按:前人謂“七月七日長生殿”在驪山,誤。據唐代記載皇帝行動的書,皇帝從來沒有在夏天和重九之前到過驪山,驪山溫泉只是避寒之地。長生殿或長生院,則是宮中對皇帝寢宮的泛稱,並非專指一宮。)
乞巧節過後,朝中和宮中都為皇帝的七十大慶而作準備了。李隆基嗣位為皇之後,人們把皇帝的生辰定為千秋節,成了國家性的一項慶日。三十多年來,每逢千秋節,內外都會有慶典,但是,李隆基不願在自己的生日作一般鋪張,對外,他只作賜酺之類惠民的事;另與臣下們作詩酒之會,宮中舉行尋常宴樂。六十幾歲時,他怕老,不願人們顯著地提出。但今年七十大慶,自然不能再平平而過了。
宰相楊國忠參照前期的祝壽作風,鑄了許多面鏡子,那是大唐皇朝的傳統,唐太宗以鏡子能反映物象,把它視作自我檢討的象徵。楊國忠本身雖不是文人,但他還是懂得的,他特製了一面銅鏡,找了最擅長作吹捧詩文的給事中王維,請他題字,王維將自己舊日所作一首捧皇帝詩中的兩句交篆書家李陽冰寫在鏡後,命工匠刻鏤,那是以下十四個字:“共歡天意同人意,萬歲千秋奉聖君。”
楊國忠在大壽的前幾天捧了這面寶鏡呈獻皇帝,其他一大批鏡子,註明了等次,獻供皇帝作賜贈給百官的。
這位宰相做事很是周到,這位宰相也很能利用機會,他在宮中以附帶形式提及一位次席宰相的繼任人選,他反對和安祿山有密切關係的吉溫為相,改以文部侍郎韋見素入相,皇帝也同意了。
於是,八月初五到了,那是大唐天寶皇帝的七十大慶壽辰,百官在興慶宮的興慶殿大朝上壽,皇帝贈送百官各一卷“千秋鑑錄”,那是開元時代的宰相張九齡作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