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頁)
我們又知道,周朝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及戰國兩個時期,整個東周時代,國家是極其動盪的。回憶周朝,最繁盛的就在西周,西周國都為鎬京,即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西。既然劉邦要學老爹,那也得學老爹的優秀之處呀,也就是說,要遷都也要遷到西周的故地去呀,憑什麼要呆在洛陽城?
鎬京,似乎是理想王國定都所在地。現在,婁敬正是準備要遷到鎬京附近,那個地方的名字就叫長安。長安,即今天的西安市西北。請注意,縱橫家及辯士儘管有幾分信仰陰陽學,但是他們主要還是靠分析天下時勢吃飯的,所以婁敬不用陰陽學這等歪門邪道的學問去說服劉邦,而是從天下地理要衝分析利害。不過,婁敬這個遷都可行性報告分析,讀來有點冗長,為了閱讀理解,我只能他的要點概括出來:
第一:洛陽城曾經是天下地理的要衝之地,然而隨著洛陽四周的封國土地及力量擴大,缺乏緩衝地帶的洛陽城逐漸失去俯瞰天下的地理優勢。
第二:關中之地,左有高山為屏障,右有黃河作為天塹,四境全是要塞,沃野千里。從地理位置上看,秦國故地,就彷彿蹲在天下的背後,佔盡天下地利之便宜,死死地扼住了天下的咽喉。如此王者之地,舍它其誰?
婁敬這翻話,讓劉邦佩服得連聲讚歎。呵,好小子,說來還真有一套。我認為你說得非常上道,不過我還要跟大臣們議議,看看他們有什麼想法。
於是,劉邦立即召天了一個擴大會議,討論遷都關中之事。然而,當劉邦丟擲婁敬這個議案,滿朝上下,幾乎沒有一個人同意遷都。他們的理由只有一個:周王朝定都鎬京,歷時數百年不倒是真,但是秦王朝也不定都關中嗎,為什麼他們經歷兩代就被天下打倒了?再說了,洛陽東有成皋糧倉,西有崤山為屏障,北靠黃河天塹,南有伊水和洛水圍繞,如此一看,也不四面皆有自然護體,堅如鋼鐵,我們還怕個球呀。
劉邦一聽,諸將說的似乎也很在理。這下輪到他為難了,兩地都是一個好,到底遷還是不遷?於是,劉邦只好請教張良,問他意下如何。
張良的意見恰恰跟婁敬相同,他對劉邦說道:諸將們說的也沒錯,洛陽城是有以上優點。可是,洛陽城這個地盤太小了,土地又不肥沃,農作物產量少。同時,洛陽城四面八方的敵人,可以同時對它發動攻擊,這不是用武之地。關中則不然,北西南等三面都有群山包圍,形成天然屏障,只要控制好東面,就可控制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固若金湯。所以說,婁敬說的一點都沒有錯。
劉邦恍然大悟,大受啟發。婁敬乃天降之才,不用多說了,就按他的議案去辦。於是,劉邦當即下令遷都,而且立即出發。劉邦這招夠猛,他就是要果斷出擊,不讓諸將有吱吱歪歪,七嘴八舌方的機會,害了國家大事。
同時,劉邦之所以如此迅速行動,還因為他早看出諸將的心理障礙。因為諸將皆是山東(崤山以東)之人,哪個不想留在靠近故鄉的地方,哪個又願意去那個山不熟,水不習的異鄉蹲一輩子?然而,劉邦不是項羽,故鄉固然重要,光宗耀祖亦固然重要,但是大漢基業及天下蒼生的生死存亡,更是重中之重。
這時,諸將們也爭辨都沒機會了,皇帝都打前鋒出城了,你還敢留在洛陽?於是,劉邦成功遷都關中,定都長安。婁敬建議有功,被封為郎中,同時,賜姓劉氏。
從此,婁敬又多了一個名字,劉敬。他,繼酈食其之後,只憑著一根柔軟之舌和一個智慧的頭顱,又創造了一個貧寒之士飛天的神話,從此在燦若星辰的漢史上,留下一個響亮的一筆。
第十九章沒落的韓信
一、韓信:狡兔盡,走狗烹!
公元前202年,六月九日,劉邦又下令大赦。
此次大赦,緣於遷都成功。這就如我們普通人家搬了新家,放了一個大鞭炮,以此表示慶賀,除此之外,別無他意。然而,七月鞭炮剛響完,漢朝就遭到了第一個異姓王的背叛,他就是燕王臧荼。
這個臧荼,最先不過是韓廣屬下一員大將。那時項羽發兵救趙擊打王離時,他是其中功臣之一,後來又隨項羽入關,項羽便把韓廣從燕王的位置上掀下,換上臧荼。韓廣改封為遼東王,但是韓廣嫌棄遼東山高水遠天寒地凍,不肯就國赴位,臧荼為防止韓廣在奪回燕王之位,乾脆就把他殺了。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沒人知道臧荼為何而反,事先竟然連一點徵兆都沒有,如果非要找一個理由,那就是說明他皮癢欠揍。難道不是嗎?他遲不反,早不返,偏偏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