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1/4 頁)
劉邦主持的這場謀士PK大賽,劉邦和張良都贏了。劉邦腳氣臭,但是手氣相當不錯,他不但贏得了張良,還贏得了教訓,從張良這堂經典軍中理論課中,他學到了一個新名詞:與時俱進。
酈食其是縱橫家,張良是兵家,縱橫家偏向理論構築的完美性,兵家卻偏重於實踐收益的現實性。酈食其之所以輸,正輸在觀念落後,不切實際,這正是所有書呆子所容易犯下的彌天大錯。而張良之所以贏,是贏在了對現實深刻剖析,他的觀念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與時俱進只是一個抽象的表述,其實一切戰爭的較量,首先是戰爭之道的較量。所謂戰爭之道,其含義極廣,如果從古代戰爭學角度講,主要有三大要素組成:一是形,二是勢,三是情。所謂形,指的是對形勢發展的判斷;所謂勢,就是對時勢採取的應付措施;所謂情,是面對戰爭所產生的心理反應。
綜合以上三要素,一場戰爭要想取得勝利,第一,判斷和決策一定要正確;第二,一定要有應付時態快速的靈活多變可行的措施;第三,對戰爭要有奮發向上和堅持不懈的的鬥志。
酈食其的錯誤正在於,他對時態發展判斷錯誤,及應對現實所持的措施僵硬落伍。就讓我們拿陳勝的例子來分析吧。
陳勝拉旗反秦時,他本一無所有,而張耳和陳餘遊說陳勝分封諸侯,主要是藉此分割秦朝之土地和力量,從而削弱秦朝,壯大反秦力量,這叫一舉兩得,為虛名而求其利。然而秦朝既已倒臺,天下獨剩楚漢兩家,如果劉邦還得按酈食其之計,分封諸侯,那實則是削己之力,壯別人之氣,這叫一舉兩失,為虛名而求實禍。
所以說,戰爭的真正謀略不是僵死不化,及以不變應萬變,而應該是準確把握時態發展,措施更要靈活多變。由此算起來,酈其食充其量也不過是個二流謀士,而張良才是謀士中的謀士,大師中的大師!
張良之謀,舉目天下,無出右者!
第十四章兵不厭詐
一、陳平:我忽悠,所以我存在。
以上我們已證明出,酈食其根本就不能與張良齊比高,如果偏要在漢軍當中找出另外一個與張良組成雙子星座,那麼就非陳平不可了。陳平已在後臺彩排好久,現在該是他上場的時候了。
劉邦問陳平:“天下這麼亂,你說什麼時候才能夠安定呢?”
陳平說:“如果指望天下儘快安定,就要儘快除掉項羽,想除掉項羽,就只除掉范增和鍾離昧和龍且等人就可以了。”
劉邦長嘆:“范增是個老人精,鍾離昧和龍且兇殘如虎,要除掉他們是何其難的事。”
陳平:“錯!如果大王您肯出幾萬斤黃金,讓我擾亂他們內部,離聞他們君臣,計出河蚌相爭,那我們就可以逸待勞,坐收漁翁之利,項羽想不敗都難。”
劉邦拍案叫絕,好主意,就照你說的辦。
於是,劉邦當即賜陳平四萬斤黃金,並且許諾不會過問其出處。對劉邦來說,在這個草菅人命的戰場上,錢財珠寶這玩藝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況且成大事之人,從來都以天下為私產,小小几萬斤黃金又算得了什麼?
但是請注意,劉邦的所謂四萬斤黃金並非如今市場上見到的黃金,而是銅。在那個生產技術落後的時代,銅是值錢的東西,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甚至還有小偷不惜生命代價爬上高杆之上剪偷銅線,由此可見,銅有時真不是個好東西。
劉邦對陳平如此鍾情,實在讓人有點驚訝。漢軍當中,除了魏無知外,從來沒人替陳平說過一句好話,反而被日益重用,他到底有什麼魔力?
在我看來,陳平之成功,並非他有如何神力,也並非他佔了長得帥的便宜。而這一切,多數都因劉邦人格魅力所致,劉邦僅憑著江湖經驗,斷定陳平必將成為他的左臂右膀!
陳平行動了,他教人行裝打扮,攜著鉅款潛入楚軍,他第一個目標就鎖定了鍾離昧。
項羽一直自信地認為,曾經的英布,鍾離昧,龍且三人就像三把鋒利的軍刀護在其左右,這三大殺手向來以驃悍凌厲聞名於楚軍,儘管英布已被收買,但只要鍾離昧和龍且兩人悍楚左右,就無人可以撼動他那所向無敵的鐵軍。
這不等於說項羽無懈可擊,他已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被陳平牢牢掌握在手中。項羽這個致命處說起有些懸,當初項羽在戲水封王時,他把許多不怎麼相好的別國武將封為諸侯王,楚軍大將中,除了英布外,鍾離昧和龍且等人偏沒有被他納入封王名單中。
這個奇異的問題,恰好成了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