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到的是願意聽取諍言的明君,假如唐太宗是商紂王一樣的昏君,那麼魏徵也只能和比干一樣遭遇剜心之災了。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擔當生前事,何懼後世不留名?歷史會以公正的態度對每個人的行為作出評價。仁人志士順勢而行,深諳進退之道,明察世間之勢,造福於世間萬民,必將流芳千古,彪炳史冊。正道章
正 道 章《原始章》闡明瞭道、德、仁、義、禮的內涵以及與人生成敗的關係,本章的內容在於解釋如何正確履行這五者才能夠出類拔萃,成為如同俊、豪、傑一樣的人物。
第14節:素書(14)
德足以懷遠
德,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能在無形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不自覺地心生景仰,從而獲得人民的擁戴。
以德化民這一思想深受中國古代聖賢的推崇,以德化民,無為而治。孔子曾如此喻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這表明只要統治者德行高尚,其他的人自然從善如流、心悅誠服。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因蜀南方之南蠻前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諸葛亮聽到孟獲為當地人所信服,便想生擒他。五月,大軍渡過瀘水,與孟獲軍交戰,成功俘虜孟獲,諸葛亮帶他到營陣觀賞,問他覺得蜀軍如何,孟獲回答他:“我之前不知你軍虛實,所以才戰敗。現今蒙賜觀看營陣,原來只是如此,必定可以勝利了。(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諸葛亮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便用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要孟獲心服口服。只是向孟獲一笑,將他放走再戰。經過七次擒縱,諸葛亮仍繼續放走孟獲。孟獲及其他夷人開始反思,不再離去,孟獲說:“諸葛亮真是天上的威神,南人不再反叛了。(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至此南方安定。
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
為人誠實守信就可以使意見不同的人相統一,處事公正守義就能夠獲得眾人的支援和擁護。
一個人言而有信,行止有義,他的作為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史記》曾記載,春秋時期,因晉文公重耳功不可沒,周襄王把陽樊、原城等城池賞給了晉。原城的原主原伯貫不服,放出謠言說晉攻下陽樊後,殺盡了城中百姓。原城人恐懼,共誓死守。深知誠信威力的趙衰對重耳說:原城的老百姓之所以不服晉,是因為晉還沒有取信於他們;您向他們表現出誠信,原城將不攻自破。
第15節:素書(15)
重耳聽從他的建議,下令軍士各帶三天口糧,如果三天攻不下城,就解圍而去。到第三天時,晉軍只剩下了一天的口糧,形勢十分危急。當日半夜三更,原城有人從城上縋下稟告重耳,說已經探明,晉攻下陽樊後,沒有屠殺百姓,並相約明夜獻城。重耳回答說我已約三天為期攻不下就解圍,現已期滿,明天就退師。有軍吏勸重耳,原城人已經相約明夜獻城,為何不多留一天,打下原城再走。重耳說,誠信是治國安民的寶物,我下了三天攻不下城就解圍的命令,再留一天的話就是失信,得一原城而失信於天下,老百姓又怎麼能取信於我?第二天黎明,重耳就命令晉軍撤兵。原城百姓紛紛歎服晉文公誠信守義,就爭先恐後地跑到城樓上豎起了降旗,追隨已退師的原城人不絕於路。重耳命令扎駐車馬,單人獨騎直入原城,百姓歡舞相慶,原城遂為晉所有。
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
具有能夠從以往的經歷中總結出經驗的才智,擁有能夠明確指導今後生活的洞察力。
《增廣賢文》中說道:“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意思是以銅為鏡,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齊;以古為鏡,可以看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歷史以及社會的發展;以人為鏡,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唐太宗始終以此“三鏡”為治國安邦的準則,從而開創了貞觀之治,也造就了中國最鼎盛的時期。
此人之俊也
德行高尚、恪守信用、辦事公正、博學多才、明智通達——具備這五種品質的,就是人中之“俊”。
第16節:素書(16)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