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眾,群龍無首,大多就地投降。
那邊慕容彥超聽得廝殺之聲,知道情況不妙,還沒來得及上前接應,背後火光沖天,史彥超領兵殺奔而來。慕容彥超看大勢已去,仰天長嘆一聲:“豎子誤國,我復奈何?”隨招呼部下,率殘騎徑回兗州去了。
天色微明,戰鬥已完全結束。幾縷硝煙嫋升,一片焦糊氣味,郭威打掃戰場,得降卒二萬餘人。隨即開動大軍,進駐七里店。
漢軍敗兵逃回京都,漢主聞訊驚慌失措,連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退兵之計。漢主說:
“郭威叛軍,已逼至門前,慕容彥超等也一敗塗地,事到如今,全賴眾位大臣為朕分憂,誰能領兵出城擒賊?”
沒有人回答,劉承佑連問幾遍,殿下仍然是一片寂然。見此狀況,他感到一陣悽楚。想起當時史弘肇的奏諫,也追悔無及了。只因聽了蘇逢吉的話,無故的要宣召郭威進京,這實在是引火燒身,自取其咎。念及此,他又說道:
“朕當初行事失誤,至有今日,眾卿看先帝之面,也應該為國家出力,怎麼事到緊要關頭,竟是如此局面?”
開封府尹侯益出班奏道:“臣為開封府尹守擴京城,自當效命。只要蘇老太師掛帥,我願隨軍前往。”
劉承佑問:“太師意下如何?”
蘇逢吉急忙出班:“微臣食君之祿,為君分憂,理所當然,臣應效犬馬之勞。臣願出城與郭威決一死戰。”
“若得太師出征,京城可保。”劉承佑揪著的心放了下來。蘇逢吉又奏道:“臣受君主的大恩,願舍此性命報答陛下!但須請陛下御駕親征,才好立功奏績。”
劉承佑說:“怎麼還要朕前往?”
蘇逢吉答道:“陛下親征,朝野震動,滿朝文武必得伴駕,可動員傾城之力,一則御駕親臨,諸臣均能效命,二則天威所至,軍威必須大振,陛下若能親征,大功必成。在這關鍵時刻,此實為上策!”
蘇逢吉這奸老兒,知道大勢已去,事情由他而起,郭威、史彥超不會輕饒了他。但臨死拉個墊背的,他把皇上和滿朝文武都拉上,都一塊和郭威為敵,叫你們都不能脫得干係。這是他的奸計,但說出來卻又堂而皇之。那漢主劉承佑平安江山糊塗坐,年幼無知,不識大體,哪裡知道衝鋒陷陣、刀來槍往之類的事?聽蘇逢吉說只要他一出動就可大功告成,心裡想著只要殺退郭威,還回來做他的皇帝,這才叫“瞎子不怕老虎”,於是說道:
“太師要朕親征,這有何難?只是事關重大,朕須稟過國後,眾卿稍候。”說罷匆匆往後宮去了。
太后聽漢主述說要親征一事,雙目淚垂,不勝悲哀,她說:“先帝披荊斬棘,創下漢室大業,傳位與你,你不思帝業艱難,聽信讒言,殺害忠良,逼反郭威,當今之急是懲治讒人以平民心,你反要親征,如果有不測,九重之駕難以返宮,漢室江山要斷送你手,無道之君,不肖之子,你身敗名裂,我劉氏老少也將無葬身之地呀!”
太后掩面而泣,說不下去了。劉承佑一臉沒趣,無言以對,默然而去,返身回到前殿,木然而坐,一聲不響。
群臣目瞪口呆地望著他,誰也不說話。
停了一會兒,蘇逢吉耐不住了:“萬歲,這親征之事……”劉承佑只是搖搖頭,沒有回答。後宮傳來太后的手諭:聖上不宜來徵。理由是:“郭威系我家故舊之交,又有君臣之義,不是逼他於絕地,何至於此!只宜按兵固守,再飛詔書曉之以理,以察郭威意向,如他所求不為非分,即可準其所奏;君臣之禮尚在,刀兵之災可息,故慎勿輕出。”
讀罷太后手諭,心裡最不是滋味的就是蘇逢吉、李業那班奸賊。忠奸同朝,勢如水火。他們知道郭威不一定志在皇位國璽,但衝著他們而來卻是千真萬確的。郭威如果得勢,就沒他們的命了;藉助漢主勢力,哪怕以卵擊石,還總有一線希望。因此、蘇逢吉急忙執笏板上前奏道:
“萬歲,派兵征剿郭威,已非一起,郭威已經殺得性起,如果得逞,六親不認,滿朝就要玉石俱焚。太后久在深宮,怎知這些端的!老臣願以命保大漢江山,陛下卻不珍視錦繡河山,而要作亡國之君嗎?
劉承佑臉一陣紅、一陣白,忽然他拍案而起:“老太師肺腑之言,朕內心自知;後宮婦人之見,不可取也。朕意已決,御駕親征,一切賴卿準備。”蘇逢吉領旨出朝,精選了五萬御林軍,第二天調出封丘門外紮下營盤,之後一請聖駕出城。
劉承佑也不向太后告別,準備妥當之後,下了一道旨意:
“滿朝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