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界。
“反之亦然。人生活在這個物的世界上,要想避開物,是不可能的。世俗之物先你而存在,並伴隨你而存在。如果人有了道,就具備了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然後才不至於埋沒於眾物之中。有道之人,可以生活於世俗之間,而不被世俗所同化。
“總而言之,要做到身在塵俗而心遊天外,寄跡物中而神遊無垠。”
“先生,這樣的境界可確實難以達到啊!”
“是的。這樣的境界是難以達到。我現在也沒有完全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是,這是人生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你我當共同努力。”
莊周雖然辭官歸家了,但是,他的名聲卻越來越大。經常有一些遠道而來計程車子,向他尋問養生之道。
這天上午,莊周正坐在草地上,面對蒙澤彈琴自娛,藺且在一旁整理他與莊周的談話錄,有一個自稱孫休的人來訪。
他通報姓名之後,便問道:
“莊周先生,您的學說以無為著名,我今天特來請教。我居住在鄉里,沒有自己推薦自己去當官,我看見有人遇難也沒有去救他,可謂無為了吧;但是,我種田,莊稼從來不豐收,也從來沒有哪個君主知遇我,我得罪天了嗎?我為什麼如此命苦呢?”
莊周放下琴,招呼孫休坐下,然後對他說:“你所說的那種無為,並不是真正的無為。我今天告訴你至人的行為。至人忘掉了自己的五臟六腑,忘掉了自己的耳目鼻口,恍乎、惚乎,而遊於塵垢之外,惚乎、恍乎,逍遙乎無事之業。這才是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而你的那些行為則是譁眾取寵,飾知驚愚,就象要用你的雙手抓住日月一樣,是不可能成功的。象你這樣的人,能夠保全自己的軀體而不得上聾盲跛蹇的病疾,就已經夠幸運的了,還怨天何為?”
孫休聽完莊周的話,神情沮喪地走了。莊周抬眼凝望湖水片刻,繼續彈琴。一曲終了,他仰天而嘆,似乎有什麼憂慮。
藺且停下手裡的工作,問道:“先生,你為何嘆氣?”
莊周說:“剛才孫休來,我告訴了他至人之德。我懷疑他會驚歎於至人之德而精神失常。”
藺且說:“先生請寬心。如果他認為自己的所做所為是正確的,而您所說的是錯誤的,他當然不會以非易是;如果他認為自己所做所為是錯誤的,而您所說的是正確的,正好可以以是易非。因此,他不會精神失常的。”
莊周又道:“話不能這麼說。從前有一隻美麗的鳥,落到了魯國國都的郊外,正好讓魯君碰著了,他十分喜歡,便命手下人捉住它,帶回宮中。魯君以太牢之食餵養它,以九韶之樂侍候它,可是美麗的鳥,卻一天天地瘦下去了,最後不食而死。這就是以己養養鳥。如果以鳥養養鳥,就應該讓鳥棲之深林,浮於江湖,食以蟲蛇。
“今天,我告訴孫休至人之德,就是以己養養鳥。對孫休這樣的人談論至人之德,就象用車馬來裝載一隻鼷鼠,用鐘鼓來伺候鴳鳥,他怎麼能不感到驚疑呢!”
“依先生之意,若何?”
“以後有人來問道,必須對症下藥,看人對話。如果不這樣,不但不能讓他明白道理,反而讓他失去了故常的生活。”
又過了幾天,有一個名叫東郭子的人來向莊子問道。東郭子是一個頗為自負的人,他一坐下就咄咄逼人地質問莊周:
“莊周先生,您的學說以道為核心,而您所說的道又是無形無象,虛無飄渺的東西。因此,我認為您所說的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您的學說是故作高深,欺騙眾人。”
莊子聽後,微微一笑,說:“東郭先生,我所說的道是真實地存在著的東西。”
“那麼,道在什麼地方呢?”
“無所不在。”
“您說得具體一些。”
“在螻蟻。”
“道怎麼能如此卑下呢?”
“在積稗。”
“怎麼更加卑下了呢?”
“在瓦甓。”
“怎麼能卑下如此之甚呢?”
“在屎溺。”
東郭子聽後,再也不言語了。
過了一會,莊周道:“東郭先生,你如此發問,根本就沒有接觸到問題的實質,我也就只能如此回答你。監市官員到市場去檢視豬的肥瘦,順著大腿越往下看,越容易發現肉的多少。這就叫每況愈下。我回答你道之所在,也只能如此。”
東郭子又問道:“那麼,道究竟何在?”
莊周回答說:“道存在於所有的物中。因此,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