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第3/4 頁)
匹馬喬伊的成功,便是經典的逆襲和後世網文中踩人打臉的情節。雖然不知道斯皮爾伯格是不是讀過中國人的網文,但是,這其間結構上的巧合,並不僅僅是巧合而已。
每一個巧合的背後,都會有相應的規則在——或許人的青春時,總會需要一些讓自己驕傲的事情。需要一些戰勝其他人其他事的快樂。而這個過程,可以被稱為奮鬥。如同戰馬飛奔,意氣風發。
而這個主題,不僅僅是在後世中國人的網文中有,在老美的好萊塢,也是永恆的主題。所以,當斯皮爾伯格的《戰馬》一出,便立刻在上映的當天,即美國人的聖誕節,引起轟動。
而有了這一番奮進的意味墊底。其後的電影基調自然是水到渠成。無論色調多麼壓抑,在戰場上,便似乎總有那麼一個飛奔的影子和暢快的嘶鳴。
而餘生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卻並不僅僅是體味到這一層意思。在餘生看來,《戰馬》這個故事完全可以延展開去。從上古人類開始馴化馬匹建立騎兵,一直到戰馬逐漸被各種熱武器、裝甲車、機動化裝備所取代。
馬這種動物,幾乎見證了整個人類的文明史和戰爭史!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沒有哪個能排得上名號的文明或者國度是不使用馬匹,是沒有騎兵的!即便是中國這種農耕文明的代表。也曾經數次建立過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這還不算成吉思汗建立的差點統一了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
而即便在這個時代,馬匹仍舊是戰爭所需的主要物資之一。雖然,在後世人的印象中,德國人大部分都是開著汽車或者騎著摩托車發動閃電戰的。但實際上。在二戰中,德國人的馬匹數量一直保持在一百一十萬左右!直到一九四三年十一月,所有三百二十二個德國陸軍和黨衛軍的作戰師中,只有五十二個作戰師實現了摩托化。或者裝甲化。比例不到百分之二十。
剩下的百分之八十的軍隊,大部分的,依靠的仍舊是馬匹!這倒並不是說德國人不想用汽車或者摩托車。而是因為到了一九四三年,德國人雖然已經佔據了歐洲的大部分割槽域,但是,由於戰線拉得太長,所以,所有的汽車和摩托車的維修和燃油供給都變得十分困難。
而此時,馬匹的優勢便顯現了出來。自然界數千萬年進化出來的物種,可以以遍地而生的草料為食,以河流中的河水解渴。除此之外,便再無多餘的需求。管理和使用的成本極低。
但是,德國人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事實證明馬匹不可能被完全取代的時候,卻將原本的“快速部隊”廢除,組建新兵種“裝甲部隊”。原來的騎兵和馬匹,都逐漸的被改組分拆,吸收進入步兵單位,半機械化部隊,甚至是後勤保障部隊。
然而與德國人相反的是,蘇聯軍隊雖然也開始了大規模裝備裝甲部隊,但也沒有完全將騎兵廢除。而是互為補充。以適應不同地形中,不同的作戰需要。而結果也很明顯,蘇聯人贏了德國人。
餘生從後世穿越而來,橫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自然對歷史的感觸更深。所以,他並不打算原樣複製斯皮爾伯格的戰馬,而是會將故事與現實交叉映照,構建出更深重的歷史的味道來。
不過,這個時候,並不是思考如何改編《戰馬》這部電影的良好時機。幾個農場主在這一場賽馬後,算是基本上將餘生視為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圈內人了。所以,要抓緊時間辦正事。
餘生和幾個農場主在討論了一番該如何飼養訓練馬匹的廢話後,話鋒一轉。轉到了玉米上。
“幾位,實不相瞞。這次來伊利諾斯州,賽馬只是順手而為的事情。這次來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大批次的採購玉米,運回中國。畢竟,我是個中國人,如今國內局勢這麼不好,我不能不管。”
幾個農場主相互看了一眼,彼此之間都沒有發現,如果將玉米賣給餘生會有什麼不妥,於是幾個人之中,威信最高的布萊斯勒問餘生道:“餘先生,那麼不知道你需要多少玉米呢?我們的玉米雖然多,但是大部分在生產之前,便已經給預定了。剩下的數量實在不多。而且,大部分還是品質較差,比較難賣掉的。”
“無論品質如何,有多少我要多少!如果幾位認識其他種玉米的農場主手中有剩餘的玉米。我也全要了!”
在美國,玉米的計量單位大多是蒲式耳。而每噸玉米相當於三十九點三七蒲式耳。而每噸玉米的價格並不高。也不過是一百二三十美元左右。這些農場主手中,剩餘的質量較差的玉米。價格就更低了。
幾個農場主每個人湊了湊,倉庫裡面剩下的,還沒有捨得往河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