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她瀏覽著地圖,忽然雙眼一亮。“有了!這附近有一個地方可以降落。”
“在哪兒?什麼行星?”遊四方差點兒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就是這個!”辛然把立體螢幕中的一塊放大,出現了一個殘缺不成型的小行星殘骸。“天庭行星!”
大家一聽到“天庭”兩個字時都吃了一驚,臉現驚疑之色。除了迦藍一向無口無心無反應外,只有亞邁不明就裡,對眾人的反應感到莫明其妙。
“也只好去那兒了……米湯,目標天庭行星!”
米湯巴不得老闆這句話,因為船體越來越難控制,必須儘快進行修理。遊隼號如銀箭般飛向那個星體……
第二卷 重合 第五章第4節
“新曆50年6月26日,殖民地的非法軍事叛亂組織‘月環聯盟’為奪取東十字星域,對通往東十字星域的伊甸星域內天庭行星實施偷襲。為儘早解救受制的殖民地人民,聯邦軍決定儲存實力,為日後的大反攻爭取時間作準備。叛軍以‘月光’為偷襲計劃代號,用中子核彈擊向天庭行星南半球,該行星上的五十萬人民英勇犧牲,以寶貴的生命拖住叛軍的主要軍力。聯邦軍則一鼓作氣,長驅直入,攻克了‘月環聯盟’的布拉德維恩行星(即黑維恩),不到一週‘月環聯盟’即宣告破滅,該戰役以聯邦軍取得徹底勝利而結束。天庭行星的毀滅是整個聯邦與殖民地戰爭中的轉折點,它加速了殖民地叛亂勢力的滅亡,為聯邦軍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月光事件’被作為一個特定名詞永遠地銘刻於歷史書之內……”
——節選自《月環的隕落》序章
在聯邦與殖民地在新曆50年的那一場大戰中,殖民地中位於東北部星際邊境的黑維恩、喬姆甘得爾和芬里爾三個行星地處同一星域,因該星域地形中部寬闊、兩頭狹長且上翹,形似一彎月亮而取名為“月環”。這三個行星在聯邦的統治尚未完善到邊境時,為了推翻聯邦的統治而結為聯盟,以所在星域的名字作為起義的代號名。三個行星的聯盟全稱為:新世紀宇宙全人類平等與自由聯合同盟,但這個正式的名稱卻逐漸被後世遺忘,只存在於那些講究正統的艱澀深奧的歷史檔案中,“月環”反而成為了該聯盟的絕對代名詞而被世人所熟知。
有後世的歷史學家曾對新曆之初的頭一個世紀下評語:移民的世紀。的確,在聯邦政府極力提倡的星際遷移計劃下,過百億的人口從母星所在的太陽系中陸續移民到政府指定的可居住行星上。過程之漫長,人口之眾多,路途之曲折,皆是生活在盛世中的今人難以想象的。當時,因在路途上染病不治身亡或因船隊事故而遇難的人就佔全聯邦總人數的20%。在建設新行星時抵受不住惡劣天氣和傷病而死的人佔總人口的15%,這個移民計劃,雖然成功地令人類登上了宇宙的大舞臺,但亦使聯邦喪失了35%的人口,也為日後的戰爭埋下了禍根。
以西方式姓名為標記的族群一向被排擠於人類的主體社會之外,這一點在移民計劃中也暴露無遺。他們必須遷移到最邊境的小行星上,路程更漫長,死傷也更大,殖民地的建設也更落後,不滿與怨憤也越積越深。
早期的殖民地移民情況也一樣,但到了新曆第一個世紀中葉時,他們已在行星上逐漸建設出自己的家園。生活也比較安定,再加上此時的聯邦政府忙得焦頭爛額,對殖民地鞭長莫及。因此為了擺脫這種不平等的統治,殖民地一些較具實力的行星聯合起來,希望能趁聯邦根基未穩時達到獨立的目的。布拉德(黑)維恩、喬姆甘得爾和芬里爾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當時的殖民地都是以自我管理為主,聯邦政府若無重大事件或特殊情況,一般都不干涉其內部事務,這也給予了殖民地較大的政治和軍事發展空間。月環星域內的這三個行星秘密結盟,並加緊軍備的生產。直到新曆50年3月14日,月環聯盟的開戰宣告正式發表時,聯邦方才如夢初醒。當時整體的大移民已接近尾聲,各方面都尚未穩定,月環聯盟的出現更令其它殖民地蠢蠢欲動,聯邦高層明白到,必須儘快消滅月環,才能安定人心,也起到威懾的作用。但由於當時尚無駐軍制度,因此聯邦必須將軍隊從星際中心長途跋涉趕到邊境去作戰。
在這種敵暗我明,對方以逸待勞的情況下,聯邦軍的失敗其實也算是必然。在第一次戰役中,聯邦軍雖然大敗,但大多數部隊在嚴密的防禦陣勢下得以逃生,這必須得歸功於聯邦遠征軍的凌蕭上校。聯邦軍雖敗,但力量並未被大大削弱。
對於殖民地方面,這次的勝利自然令他們歡欣鼓舞。各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