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部分(第3/4 頁)
當初阿留申海戰結束之後,美國北太平洋戰區司令阿諾德上將曾不惜代價,派b24遠端轟炸機群不斷追殺,試圖透過空襲直接把日軍艦隊送到海底。可惜日軍畢竟是主場作戰,很快便仗著對海域的熟悉逃得無影無蹤。
加上b24航程有限,沒法在日本南部和西部多做停留,這個轟炸行動最終只得作罷。不過美軍還是成功地把日本海軍四大造船廠中的三個——吳海軍工廠(廣島縣吳鎮守府)、橫須賀海軍工廠(神奈川縣橫須賀市)、舞鶴海軍工船(京都府舞鶴市)成功摧毀,只剩下了一個佐世保海軍工廠(長崎)。
為了躲避美軍b24轟炸機群,該艦隊不得不先逃到滏山港(即韓國滏山,當時屬日本)避風頭,然後又悄悄溜回了佐世保海軍船廠進行修理和維護。此次接到“伊19號”潛艇的電報,剛剛覲見天皇返回山本五**將立馬率領艦隊沿著日本海岸趕來。
在剛剛結束的御前會議上,日本軍部制定了所謂的“絕對防禦圈計劃”。這個防禦圈由日本北面的千島群島、庫頁島、俄國遠東、中國東北、朝鮮、膠東半島、中國東南沿海、東南亞、馬里亞納群島等組成。
從範圍上講,比歷史上日軍擬定的“絕對防禦圈”要稍小一些。不過考慮到b24的續航能力遠遠比不上b29,這個防禦規模也算過得去。
既然是絕對防禦,日軍必然不會輕易放棄南千島群島的。為了確保本土安全,日本陸海兩軍都是傾巢出動。
像山本五十六這回就把手頭上能徵集的航空母艦全部調了過來,不過日軍的正規航母在阿留申海戰中幾乎被一掃而空,剩下的大部分航母都是用民船改造的,航速上遠遠跟不上,因此首先與美軍接戰的還是日本陸軍航空戰隊。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日軍開始大肆擴充航空兵部隊。杜立特中隊奇襲東京之後,日軍更是瘋狂擴充。一口氣編了三個航空軍。
其中第一航空軍保衛日本本土。第二航空軍在西伯利亞和中亞上空與蘇聯軍隊作戰,第三航空軍在太平洋與美軍交戰。此次與美國北太平洋戰區交手的就是第一航空軍。有趣的是美軍當時出動的也是陸基戰鬥機——p38“閃電”機群。
於是,一場決定世界格局的大海戰卻由雙方的陸軍航空隊拉開了序幕。這也正好為將來各軍種聯合作戰指明瞭方向。
“注意,前方出現日本戰鬥機群!”在近五千米高空。b24轟炸機正在充當預警機。並透過cic資訊中心向美軍戰鬥機群發出了警報。
“收到!”戰鬥機群指揮官迅速下達了指令:“各大隊注意。獵火機大賽馬上開始。全體都有,拉昇到三千米高空!”
“噢嗚!”美軍飛行員怪叫一聲,迅速將飛機拉高。
“發現敵機群!”
“準備戰鬥。攻擊!”
近百架p38“閃電”戰鬥機迅速向敵機群進行俯衝攻擊。日軍只能依靠地面雷達和不靠譜的通訊裝置,待發現敵情時,美軍戰機已經迎面撲來。
不過日本陸航的“隼”式戰鬥機有著極為出色的盤旋格鬥能力,雖然紙面資料,如爬升率、俯衝速度等方面比不上零戰,但實際上它的生存能力要遠遠強於零式戰鬥機。加上陸航也有一批老練的飛行員。在挺過第一波打擊之後,迅速與美軍纏鬥起來。
“諸君,奮勇一戰!”
“一億玉碎,誓死效忠天皇!”
……
雙方戰鬥機群進行慘烈廝殺的同時,美軍的轟炸機群突然出現。這一次美軍沒有出動b24轟炸機,而是選擇了b17“空中堡壘”轟炸機。
之前美軍在堪察加半島組建航空部隊,主要是為了戰略轟炸,所以大量裝備了b24“解放者”,但是在實際應用中,b24在精確轟炸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而且b24的發動機容易出故障,也不夠皮實。
b17恰恰相反,它在續航能力上雖然遠遠不如b24,但是皮糙肉厚,非常抗揍,載彈量也大。據說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航的零式戰鬥機甚至根本就不去截擊b17轟炸機,因為飛行員知道,靠零式戰鬥機的小槍小炮去擊落b17,那是隔靴搔癢,一般都是白費力氣。日軍是依靠不斷的進攻,佔領b17的基地,逼退b17,來解除b17的威脅。
而且b17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轟炸機精度相對較高。由於機鼻投彈艙內安裝了著名的諾頓投彈描準具,能夠快速計算出飛機的前進速度和偏航率併為投彈作出修正。特別是新近安裝的這種投彈具能夠與自動駕駛儀相聯,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