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部分(第1/4 頁)
兵!”
能夠增兵當然最好。像歷史上的“百團大戰”。彭老總本來打算讓120師派幾個團趕來增援,但這一計劃最終沒能實現。導致正太線上兵力不足,沒能達成預期目標。
周參謀長有些為難地說:“可是我們現在兵力也很緊張。如果往正太線方向投入的兵力太多,其它戰場,比如平漢線就要受到影響了。”
劉師長笑道:“不要緊,這件事情我來想辦法。打正太線,我們八路軍是百分之兩百支援的。”
如果說八路軍最“仇視”哪條鐵路,必定是正太線無疑。因為這條鐵路把八路軍當時最大的兩個戰略區——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切成了兩半兒,相互之間無法呼應。所以歷史上八路軍很多戰鬥都發生在這一區域,像早期的七亙村、長生口、娘子關戰鬥,中期的正太路破襲戰(即百團大戰的前奏),後期44年、45年的反攻等等,都是圍繞著這條鐵路展開的。想知道華北形勢好壞,看看正太線就知道了。可以說敵後抗戰的歷史也是一部正太鐵路爭奪的歷史。
周參謀長大喜,忙問道:“劉師長,不知貴軍能出動多少部隊?”
劉師長想了一下,說:“兩個主力旅,一個炮團,十個地方團如何?另外還可以召集至少十萬民眾!”
兩個主力旅由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各出一個,炮團自然是八路軍總部直屬炮兵團,所謂的地方團在歷史上其實也是主力團。只是在這個時空裡重新整編了幾個主力旅,這些團只能委委屈屈地算做地方部隊了。但其實力並不差,由於彈藥充足,訓練更加充分,戰鬥力與歷史同期相比甚至還要好一些。
周參謀長頓時歡喜地合不攏嘴,連聲道:“足夠了,足夠了!”
確實足夠了,區區一段正太鐵路,僅由獨立混成第4旅團來鎮守。而我軍方面,有49軍,358旅,暫二旅,還有十個團的地方部隊以及大量民眾配合,怎麼看都是勝算極大。順便解釋一下,暫二旅就是晉察冀軍區新編成的主力旅。
當年八路軍想擴充部隊,常凱申又不給番號,沒辦法,只好自己來。第115師就以教字開頭,組建教一旅、教二旅……第120師以獨字打頭,組建獨一旅、獨二旅……第129師以新字開頭,組建新一旅、新二旅……呵呵,百萬大軍就是這麼變出來的。
由於幾個師搶了先,聶司令員只好以縱隊(比如冀中歷史上是三縱,冀東歷史是四縱)打頭,下設支隊,支隊下面再設團,這個攤子其實鋪得更大。不過支隊總是沒有旅聽起來正規,而且支隊與軍分割槽是結合在一起的,有守土之責,不能輕易調離根據地。所以聶司令員藉著組建正規部隊的機會,又新編了暫一旅、暫二旅,據說暫三旅也在籌備之中了。
兩天之後,正太路破襲戰正式打響,其攻擊要點主要集中在西起娘子關,東至井陘關的路段上,全長約三十公里。
娘子關和井陘關都是天下有名的關隘,易守難攻。特別是井陘關,《呂氏春秋》、《淮南子》稱之為天下九塞之一。同時又是太行八陘中最重要的一條通道,連線著山西汾河平原和華北平原。歷史上漢將軍韓信指揮的“背水之戰”就發生在井陘關外。娘子關則在井陘以西,從廣義的角度講也屬於井陘關的一部分。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得名。
1939年2月20日夜,戰鬥首先在娘子關打響。負責指揮此役的是暫二旅旅長郭天民,直接投入戰鬥的部隊為晉察冀軍區第五團,也就是影視作品中經常提到的老五團。該部基幹指揮員大都是老紅軍,還有部分是傷愈歸隊的老八路。因為老紅軍、老八路比其他團多,其戰鬥力在晉察冀軍區是數一數二的,估計也就楊成武的獨立團可以與之一較高下。事實上也是如此,兩支部隊都在暗暗叫勁兒,看誰才是晉察冀第一團!
戰前,地下黨組織和偵察人員已經把娘子關及周邊地形。還有日偽軍的兵力部署情況摸了個透。
娘子關一帶包括葦澤關村、東口村、娘子關城關、大口村、娘子關火車站、東兵營、磨河灘村、河北村、城西村、坡底村等。其東西橫穿一條大峽谷。也就是井陘峽谷的西段。鐵路穿山而過,公路沿水而行,關隘正好聳立在兩山咽喉地段。
其娘子關城關居東,往西200米是磨河灘。沿狹長河谷形成3個村落:上磨河灘村、中磨河灘村、下磨河灘村。磨河灘西邊就是桃河與溫河的匯合處。河的西面是城西村和坡底村,娘子關火車站坐落於中磨河灘村,南靠綿山。北臨桃河與溫河匯合後的綿河,綿河的北邊是河北村。
娘子關城關位